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优质6篇】

时间:2018-08-07 03:47: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探究《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对社会地位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地位的塑造与影响。通过对小说中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女性角色的剖析,分析她们在家庭、婚姻、教育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揭示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反抗。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形象、社会地位、困境、反抗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角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们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更是对封建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与命运。

主体部分:

1. 贾母的权威与影响

贾母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女性角色,她作为贾家的家长,拥有巨大的权威和影响力。她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男性,能够左右家族的决策,对家族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贾母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矛盾与特殊性。

2. 王熙凤的聪明与权谋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聪明而机智的女性角色,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成功地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她在家庭经营、婚姻选择、家族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的潜力与能力。

3.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剥削。她天生聪明而敏感,但却无法摆脱封建礼教和家族的束缚,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结论:

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虽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但她们共同面临着家族、婚姻、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并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对这种困境的反抗。这对我们理解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演变与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理解当代女性的地位与命运产生了启示。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解读《1984》中的权力斗争与个体反抗

摘要: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描绘极权主义统治下社会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权力斗争与个体反抗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与控制。本文旨在通过对《1984》中权力斗争与个体反抗的分析,探讨作品对权力与个体关系的思考与警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1984》、权力斗争、个体反抗、压迫、控制

引言:

《1984》以其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而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品中权力斗争与个体反抗是主要的叙事线索,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与控制。

主体部分:

1. 极权主义社会中的权力斗争

《1984》中的社会充斥着权力斗争与阶级对立。党内的高层人物通过各种手段争夺权力,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通过对作品中权力斗争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2. 个体反抗与自由意志

作品中的主人公温斯顿通过个体反抗表达了对权力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他试图突破党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追求真实和自由。通过对温斯顿个体反抗的描写,我们可以思考当代个体在权力面前的选择和抗争。

3. 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与控制

作品中描绘了极权社会对个体的全面控制,包括思想、感情、行为等方面。个体在权力面前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权力的奴隶。通过对作品中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与控制的揭示,我们可以反思当代社会中权力对个体的影响与限制。

结论:

《1984》通过对权力斗争与个体反抗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与控制。作品对权力与个体关系的思考与警示,对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权力的运行和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品也对我们思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对权力的抗争提供了启示。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标题:

  论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

  (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Analysis on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美国从它诞生到现在虽只有两百多年,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产生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世界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美国梦”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但这些著作大部分都停留于研究美国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层面,没有人能全面地研究“美国梦”的从始至今。

  2)选题研究目的

  “美国梦”深深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对“美国梦”的追求,其理想的破灭和最终的死亡来阐释“美国梦”的本质。

  3)本选题的动机意义、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及难点

  动机意义: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他所代表的美国人起初对战后的世界抱有幻想,但到头来大失所望,陷入迷惘和悲观之中,显示了未经历战争的一代人对“美国梦”的幻灭,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真实而生动的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美国风貌,并结合了菲茨杰拉尔德的自身经历揭示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爱情和美国梦情结以及对美国梦的幻灭感,从而找寻美国梦失落的真正原因。

  主要观点及内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却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梦”,因为它是菲茨杰拉德思想和经历的真实写照,本篇论文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来研究“美国梦”这一主题,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欺诈的本质,能够使人们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梦”的破灭是在所难免的。

  重点:本选题重在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研究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难点:怎样从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4)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引言

  2.菲茨杰拉德和他的美国梦

  3.《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最初的破灭

  4.《夜色温柔》--美国梦彻底的破灭

  5.两部小说中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6.结论

  5)参考书目

  Robert E.Long,The Achieving of The Great Gatsby:F.Scott Fitzgerald,1920--1925.(Lewisburg,1979)

  Stavola,Thomas J.Scott Fitzgerald:Crisis in an American Identity.London:Vision Press Limited,1979.

  T.S.Eliot,“Letters to Scott Fitzgerald,”in Fitzgerald,The Crack-up,(Harmonds-Worth,1965)

  Piper,Henry Dan.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The Novel,The Critics,The Background.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0.

  方杰:《“美国之梦”的结构与解构-试析〈夜色温柔〉中的深度模式》,《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庄文泉:《一部成功解构美国梦的不朽之作--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龙岩师专学报 ,1999年12月第4期

  6)研究基础与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迷惘一代”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认真阅读了两部著作,深刻剖析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的相似和不同点,来找寻美国梦失落的真正原因。

  7)步骤

  一,精读两部著作;二,查阅资料,结合作品了解美国梦的破灭过程;三,构思文章,完成论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一、选题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推动,视听艺术的推进,著名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成为引导文学与影视剧潮流的代名词。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大量知识泡沫的快餐式时代。网络的应用和大批量的搜索引擎的

  出现,几乎可以使每个人在几分钟之内变成知识丰富的学者。在这种貌似知识繁荣的“快”时代中,一部好的、具有长久可读性且深具文学意义。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纵观严歌苓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在细品之后,我们却能感受到她创作的诚意。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过:“我觉得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正如陈思和所说,严 歌苓天生有着一副敏感又纤细的心:幼时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为她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动乱时代的经历和二十多年的移民生活体验,又为她提供了省视历史和自我的独特场所;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杂容和猛烈的冲击,又赋予了严歌苓清醒的写作视角。 平日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累积,使移民后的严歌苓的创作相较于国内初期创作的局限性,更具有丰蕴的艺术价值。严歌苓努力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实现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移民作家的身份也使她将这两种毫无关联的文化运用自如:她以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性”观念来回望母国的社会和文化,又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建构海外的移民群体。因而,在中国当代作家对传统人性、命运和历史的创作中,严歌苓有着不容被忽视的独特地位。

  基于此,本人选择对近六年严歌苓的小说中的女性研究进行整理,试图透过外在文本,运用文化、历史以及叙事学知识对研究严歌苓的女性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梳理。

  二、论文写作提纲(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严歌苓是一位充满才气的作家,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因为边缘身份(局外身份)与双重视角的反观,为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论文总的思路是总—分—总的思路,概括起来,本文研究的具体理路具体阐释如下:《近六年严歌苓小说中有关女性研究的综述》一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地母式女性、对海外华人女性的书写、女性角色的边缘化等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女性书写背后的深层次意蕴的研究,

  主要包括女性身体书写、女性的身份建构的两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其他作家笔下的女性与严歌苓笔下塑造的女性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歌苓与不同移民作家笔下的女性比较,另一方面是严歌苓与外国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比较

  三、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吕红(美国):海外新移民女作家的边缘写作及文化身份透视.华文文学 .2007.1. ( 总第 78期)

  [2]朱育颖:河流意象: 大河之女新世纪的跨域书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总第233期)

  [3]滕威:怀 想 中 国 的 方 式— — —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4(总第51期)

  [4] 陈瑞琳(美国):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华文文学,2003.5( 总 第 58 期 )

  [5]并不柔弱的话语:女性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文文学/刘岩等编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6]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饶凡子主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

  [7]张翎:《金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8]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珠海:珠海出版 社,2004.

  [9]戴雪红.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 学,2007.

  [10]严歌苓.陆犯焉识[M].作家出版社,2011.

  [11]张舒.波伏瓦与女性主义[D].外语与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五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本文把性格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剖析纳兰词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基础,充分认识纳兰词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扩宽了纳兰词的研究角度,使对纳兰词的的思想内涵了解得更为透彻全面。

  从实践意义上,本文不同于以往单纯对词的研究方式,从作者的性格分析出发,对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映射和渗透,进而得出纳兰词更深层次的解读角度。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现有资料对纳兰词的研究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晚清研究为代表的着重于从词情、词风、词律等传统角度的研究;二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在新文化运动引入的西方新的研究方式,在纯审美立场上重视审美的对象以及意境的构造。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心理学上的性格分析以及哲学辩证等相关知识,从性格矛盾去透视纳兰词,将作者与作品有机地联系起来,更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第一部分:回顾各个阶段对纳兰词的研究的成果以及概述别人眼中的纳兰。

  第二部分:结合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背景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纳兰词中意象的影射及其词的风格特点。第四部分:用辩证法论述性格悲剧与文学风格的联系与矛盾。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查阅文献

  心理学性格评定与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文学资料: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背景资料、纳兰词作品集、传统对纳兰词的研究观点,主要参考文献《饮水集》、《纳兰性德评传》、《人间词语》等。

  心理学资料: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其性格类型的特征。主要参考文献有《普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

  哲学资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参考文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20xx年3月10日——20xx年3月20日

  2.开题报告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20xx年4月06日——20xx年5月15日

  4.完成初稿20xx年5月16日——20xx年5月23日

  5.完成修改稿20xx年5月27日——20xx年6月03日

  6.完成定稿20xx年6月07日——20xx年6月15日

  7.论文答辩20xx年7月04日——20xx年7月04日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六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所有的语言跟社会一样包含着历史,历史中变化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语言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出新义与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随着世界化而快速发展,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不断产生,新形成的概念反映在语言中,成为“新词”。“新词”不仅是“新出现的语言”,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汉语的新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心理现象,因而不断地出现。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新词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新词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另一个学者杨振兰指出“新词语是以词语产生的时代为依据形成一个词汇群体,受新时期社会特点的影响和制约,明显带有社会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这说明新词语除了可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以外,也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因为新词语的出现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最近 新词语在语言学中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

  因为新词语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所以词汇的意义比较难以理解,同时翻译文章的时候也常常造成错误。本论文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年轻人对新词语的认识,同时考察生活中最常用的新词语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语言反映当时的社会,新词语跟当时的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具有单词的价值,也反映了背后的语法和语音规则的作用,同时通过新词语的研究可以理解发展中的社会和文化。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和韩国报纸、网络中出现的以及编辑成册的新词语的调查,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以及背后所展现的文化、语言差异。

  现在在韩国开始了中国流行风,比中国的韩流更热闹。在韩国有许多人愿意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本论文提示的多样的新词语能够帮助了解汉语与现在的中国。跟韩国一样,在中国也开始了韩国流行风,特别是韩剧的影响,许多的广告、媒体、文献上出现韩语音译词。 比如,“啊拧哈塞哦”是汉语“你好”的意思,其读音与韩语原读音相似。本论文要研究与分析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新词语不仅是从以前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也是最好表现时代感与大众心理的有趣的语词现象。不过,在语言学系新词语不那么受欢迎,新词语是很快地出现同时很快地消灭,所以许多新词语编入词汇系之前容易消灭。但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新词语是在语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社会与文化上集中地反映词汇的动态变化。因此,对研究语汇历时的变化价值非常大。本论文介绍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是什么与韩语音译词的影响。本文重点通过调查问卷考察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度和意识度。

  (二)研究难点

  语言是环境变化的产物。出现新的环境,就会出现新的语言成分。在中国开始英语热之后,借用了一些英语的新词语,利用音译、意译或者直接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但是新词语的使用者受限于不同的社会圈子,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和理解新词上会出现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有方言的影响,也产生了区域性新词语。作为留学生,这部分是写作的难点。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