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来历(经典3篇)

时间:2018-06-09 04:29: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火把节的来历 篇一:古代祭祀与庆祝的传统

火把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和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在中国各地都有庆祝,但在云南省昆明市的过火把节最为著名。火把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活动期间人们手持火把,燃烧巨大的木制火把,跳舞、唱歌、燃放烟花,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火把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神灵的保佑和祈求来年的丰收。火把则被认为是祭祀和庆祝的重要道具,它代表着光明、希望和新的开始。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点燃火把,燃烧火把的火焰象征着神灵的光明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俗传统和娱乐活动。在云南昆明的火把节中,人们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火把游行、舞龙舞狮、跳火把舞等。火把游行是火把节最为盛大的活动之一,成千上万的人手持火把,排成长龙队伍,沿着昆明市的主要街道游行。这一壮观的场面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

火把节的举办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还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对祖先智慧和勇气的致敬。同时,火把节也成为了昆明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火把节的来历 篇二:祈福与驱邪的民间传统

火把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祈福和驱邪活动。这个节日在中国各地都有庆祝,但在云南省昆明市的过火把节最为著名。火把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活动期间人们手持火把,燃烧巨大的木制火把,跳舞、唱歌、燃放烟花,以祈福和驱邪。

火把节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祈福和驱邪仪式有关。在古代,人们相信燃烧火把能够驱赶邪灵和疫病,保佑家庭的平安和健康。火把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圣力量的物品,它能够驱散黑暗和邪恶。因此,人们在过火把节的时候会点燃火把,燃烧火焰以祈福和保佑。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传统和娱乐活动。在云南昆明的火把节中,人们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火把游行、舞龙舞狮、跳火把舞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带来欢乐和娱乐,还有着驱邪和祈福的意义。人们相信通过参与火把节的庆祝活动,能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祝福。

火把节的举办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还有着民俗传统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的体现,是对各种邪灵和疫病的抵抗和驱逐。同时,火把节也成为了云南昆明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通过火把节的举办,人们保留和传承了古老的祈福和驱邪传统,同时也将这一传统带给了更多的人们。

火把节的来历 篇三

  火把节的来历到底是从何而起各地传说都十分得多,但其来源实质与火有关。毕竟在广西一带虫子有很多,用火驱虫除害效果十分明显,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忙。

  火把节的来历一:当时天神与地神斗争的时候,人们帮忙地神,用火把将天神的虫军消灭后,战胜了天神。

  火把节的来历二:远古时期,天上有着奇怪的现象,白天同时有6个太阳,晚上有7个月亮存在。这一现象使得白日里烈阳暴晒,夜晚中强光照耀,使得天下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地荒芜

  人们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且天下妖魔乱行,世间常常受到生命的威胁。

  火把节的时间和来历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这时候,彝族出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利用弓箭将剩余的太阳跟月亮都射了下来。并铲除了在世间为恶的妖魔,将洪水肆虐的现象治理好了。从此之后,彝族过上了幸福美满、繁荣兴盛的生活。

  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过于美满,遭到了天神的嫉妒,于是年年都派下神子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人们为了反抗神子,就设计将其杀害,引起了天神震怒,排除了超多的天虫到人间毁灭庄稼。

  为了将他们杀死,从古籍中翻出了火把能把天虫烧死的方法。于是彝族人民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战斗,利用火把终将天虫杀害,保护了超多的庄稼。正好这一天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天,就特此将其作为自己的节日。每到这一天,都会举着火把来到田野,举办火把节,用以祈求上天这一年的庄稼能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起初是彝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开始,持续整整三天。在这三天里,彝族人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体现了人民尊重自然规律的完美愿望。

  到了今日,火把节不仅仅仅是彝族人民特有传统节日,也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的日子。在2014年7月,云南的彝族更是举办了“天下火把节——最牛民族村”的火把节狂欢活动。许许多多的有课都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参与其中,去体会彝族人民的原生态活动。

  阅读精选(2):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五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双脚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拍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资料。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六月廿四的火把节,是中国云南省彝族的传统新年,也是石林的节日,因为石林的名声与彝族支系撒尼人“阿诗玛”齐名。到了这一天,数万彝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缝好的新衣,步履轻快地来到石林草场,唱歌跳舞参加各种喜庆节目,一向到晚上的篝火晚会,熊熊烈火染红半边天,足足热闹了一整天。

  火把节源自古老传说

  关于火把节的来源,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明白大力神力大无穷,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时,才率众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则气极败坏地跑回大庭报信。

  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个小盒向人间抛去。原先这个盒里装的尽是蝗虫,盒子一打开,蝗虫便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

  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

  斗牛摔跤骑马对歌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

  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比赛,而会场无时无处不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

  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

  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

  火把节节日好处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好处;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阅读精选(3):

  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资料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超多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向玩到天亮结束。

  火把节风俗介绍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此刻,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都沙”,“都”意为“火”,“沙”意为“送”,意思是“送火神”或“送节”。

  这一天下午,各家要杀一只鸡,意思是杀鸡看鸡舌头顺不顺,鸡舌头顺的话,就认为这一年将吉祥如意,如果鸡舌头不顺的话,就认为不吉,另外再选一只鸡杀后看鸡舌,假如再不顺的话,等到火把节过后要请毕摩来做“除灾祈福”的原始宗教活动。鸡舌的看法是:鸡头煮熟后先捞出来,让长者将鸡的舌头和舌根抽拉出来,然后把舌头上的鸡肉刮干净,先看鸡舌中间,若弯曲,则认为吉;向内弯曲成圆圈,就认为大凶,主人一方要出人命,向外弯曲成圆圈,也认为大凶,客人或亲戚一方要出人命;两边的向内大弯曲,认为内急;向外大弯曲,认为外急。晚饭做好后,要把供在柜子上的饭、肉、汤热好后,由家里的长者端到大门口抛撒以示敬献火神,口中念上一段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的祷词后,端回屋里每人分食一点,表示敬火神的食品吃后将会得到火神的保佑。

  等到东南方启明星露面时,全村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屋里边舞边念:

  烧呀烧,

  烧死吃庄稼的虫,

  烧死饥饿和病魔,

  烧死猪、牛、羊、马的瘟疫,

  烧出一个安乐丰收年。

  老人念完之后,叫儿女们将火把接到院门口,火把被男女青年们接到野外的田边,同样念着火把节的祝词,带上第一天宰杀的鸡的翅毛等,边唱边向北边离自家房子较远的某个土坡或崖石边,向着历年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一般在村子下方),一路抛着火把,抛了捡,捡了抛(意在哄撵驱赶一切邪恶精灵),远远望去就象一条滚动的火龙。这时满山遍野火把在闪耀,火龙在山间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地游荡,山顶、沟谷也有星星点点、点点星星闪烁着的火光,好象是彩霞在飞舞,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赋诗赞美火把节夜景:“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杨升庵这两句诗把火把节夜间的美景如实地描绘了出来。年轻人就将火把聚在没有猪屎马尿的干净小坡上,并且每人都要象征性地往火堆里丢九根小山草,九块小石粒儿,紧之后又提起各自未燃完的那节火把,排成长长的火龙,绕山绕岭地转。小伙的英姿,姑娘的笑容被映在闪闪的火光中。大家舞啊舞,唱啊唱,渐渐地火把越来越少,火龙越来越短。

  到了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人们各自为阵,(每家每户都得举行此仪式,孤寡老人请村里的孩子代行。)拆开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杀的鸡翅毛、鸡脚皮、鸡股骨一齐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也随之焚毁了。因为这鸡已在各自的宅前屋后、庄稼地里转过,人们相信邪恶的精灵已收附到鸡身上。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剩的火把、鸡毛等一齐压在石头下面,火光务必朝北边的“得布洛莫”,即魔鬼的住地,这样就人丁平安,牛羊发展,五谷丰登。顿时,一股股皮毛的焦糊味和蒿枝燃烧的清香味随着晚风在山野里弥漫开来。

  借着篝火的光亮,人们一边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征喂牲畜盐水的木槽和喂猪的石槽,嘴里不停地唤马、唤牛、唤羊、唤猪、唤鸡,祈求六畜兴旺。

  这天晚上的火把要选扎得粗扎得长的,要不然不够用。送了邪恶精灵后,人们回到场坝燃起篝火继续歌舞欢乐,迎接丰收的到来。小孩们也聚在一齐评价今年的火把谁扎得最捧,商量明年春上哪儿去折蒿枝扎火把,迎接第二年的火把节。

  火把节第三天晚上就是结束节日。夜晚,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如闪烁的星光点点,最后聚集在一处,燃成一堆大火,以示全村人团结一心一致防御自然灾害。人们把鸡毛一把一把地扔进熊熊大火之中,火焰映红了半边天。这时,人们各自要用火把燃剩的蒿杆做成猪、牛、羊、马槽型搭好,或把竹子劈成两半做成牲畜喂盐槽,再拾些小石头放在槽型的蒿杆上,一般在每个槽上放九个小石头,表示无数,口中念道:“透过这次火把节,但愿本家粮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人、勇士、能人、万物聚我家。”等祝福语,以求家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云南彝族地区火把节的习俗和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习俗,能够说从资料到形式都有所不同。

  彝族火把节习俗,严格说各支系之间都有所不同,各支系火把节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

  按道理,写彝族火把节习俗就应到各地去实地田野调查,但因经费和其他一些原因,不可能走遍所有的彝区。除了凉山彝族地区部分火把节习俗笔者比较了解外,云南和贵州彝区火把节习俗只能从有关资料的介绍中得知。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凉山地区的火把节规模大,习俗方面也基本趋于一致,除了但是火把节的“义诺”地区外,民间没有一家但是火把节的,除民间外,都市里的彝族也过火把节。

  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火把节的状况不一样,云南有些彝族聚居区民间多数举行火把节的活动仪式,有些地区则各家在家中表示一下,有些地区则已但是火把节,只是在口头传说火把节而已。贵州地区部分彝族过火把节,但其资料到形式都已简化,据说只是各家简单表示而已。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火把节四说

  据传,农历6月24日,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

  种“太阳”

  鹤庆西山片的白、彝族群众,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是日,人们在“打歌”场中心竖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着堆堆干柴。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太阳冒山之际,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阳”上“钻”木取火。不管谁“钻”出了火星,众人便蜂拥而上,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干树枝叶“接”点火种。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随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称之种“太阳”。太阳落山后,人们全汇聚到“打歌”场,在白

  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随之,环火把、火堆“打歌”,歌颂火给人的幸福,通宵达旦。

  耍火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种

  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那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火把节的来历(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