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
在高二地理必修二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第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而非完全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千米,极半径约为6356.8千米。地球的周长约为40075千米,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
第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运动,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第三,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采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点的位置。经度是指地球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差,范围为0°~180°东经和0°~180°西经。纬度是指地球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差,范围为0°~90°北纬和0°~90°南纬。
第四,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指地球围绕自身形成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大气圈的主要功能有保持地球的气温、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调节地球水循环等。
第五,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水圈包括了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过程。水圈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第六,地球的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层。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地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地核是岩石圈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必修二课程中的知识点涉及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水圈和地球的岩石圈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二
在高二地理必修二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理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第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地壳是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地核是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地球内部的结构对地球的形状和地质活动有重要影响。
第二,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外部被分为许多块状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断地在地球表面进行漂移和碰撞。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山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地球地质变动的重要表现。
第三,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地球的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受到地理位置、地形、水体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气象则是短期的天气变化,受到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地球的资源。地球上有许多重要的资源,包括了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至关重要,但也面临着有限和不可再生的问题。
第五,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包括了全球变暖、酸雨、水污染、土地退化等。这些问题与人类的活动和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带来了威胁。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必修二课程中的知识点涉及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地球的资源和地球的环境问题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提高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三
【#高二#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助你金榜题名!1.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2.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3.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4.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5.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环境承载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
5、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