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实用3篇】

时间:2018-06-01 09:31: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机关预算绩效管理旨在以预算编制和执行为基础,以绩效评价和监控为手段,实现机关工作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本篇文章将对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机关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握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绩效评价和监控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使机关部门加强工作自律和责任意识,推动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程序的透明化。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一些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绩效目标的设定和指标的选择不够科学和合理。其次,绩效评价和监控机制还不够完善,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和监测机关部门的工作绩效。此外,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导致一些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对机关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和宣传,提高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完善绩效评价和监控机制,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此外,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激发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对机关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和宣传,完善评价和监控机制,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水平,为机关部门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篇二

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机关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它以预算编制和执行为基础,以绩效评价和监控为手段,旨在提高机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本文将对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机关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方面做到了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确保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其次,机关部门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和监控机制,机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和问题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然而,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绩效目标的设定和指标的选择不够科学和准确。其次,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一些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此外,绩效评价和监控机制还不够完善,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和监测机关部门的工作绩效。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水平,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对机关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和宣传,提高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完善绩效评价和监控机制,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此外,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机关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对机关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和宣传,完善评价和监控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水平,为机关部门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篇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中运用的方法与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等控制方法相一致,目的是提升组织的绩效,提高预算的执行力,规避预算在编制、执行和考核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资金内部控制意识缺乏。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象为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控管理的范畴。但一些单位把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完全割裂。他们抱怨每年的预算执行完成后,还要进行绩效评价,现在又出台了内部控制规范,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追求社会效益,不同于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不重要。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
  2.绩效评价无法反应内部控制要求。目前我国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研究和设计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体现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要求,但还不能充分体现出内部控制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预算资金项目编制笼统,年度预算得不到严格有效执行,导致资金利用率低、使用超支,妨碍了事业单位有效部署、及时展开工作。财产购置不合理,财务管理宽松,不能做到出库、入库登记,未能将一些低值易耗物品纳入材料账目之中,而是直接记为支出,影响账目清晰度。缺乏有效的财产清查制度,未能按规定对单位资产进行定期、全面、合理清查,及时避免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成效。
  3.绩效管理无法与风险评估有效衔接。内部控制规范应建立在对经济活动风险定期、全面

、系统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在预算绩效管理中,通过对绩效目标的跟踪管理,可以统计绩效数据,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查找、发现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点,实现定期风险评估,并可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而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部门的要求和组织下,对部分财政资金项目开展事后绩效评价,单位主动、自觉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尚未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也无法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影响了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效果。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1.按照分权制衡、运作独立、公开透明的原则,逐步建立并优化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构建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规范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有效制衡,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现代运行新模式。
  2.结合内部控制要求,科学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控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穿针引线,应将内部控制的理念融合到预算绩效管理中,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推进。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时,应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确定各个关键点,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在项目决策中,建立并落实集体研究与专家论证、技术咨询相结合的决策议事机制,重大经济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或建立立项评审制度。
  二是在项目管理中,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对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等要求。
  三是在项目执行中,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
  四是在项目执行后,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现的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况,尽快纠偏;对预算执行中提出的预算调整事项,严格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等。
  3.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开发满足预算绩效管理需要的子系统。子系统应包含绩效目标设置、预算编制、执行追踪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比较、分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机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