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一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重要性。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使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首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强调思维的培养和激发,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究和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建立模型,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数学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使我们变得更加灵活和独立。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大多是通过做题来学习数学知识,过程比较枯燥和抽象。而在新课程中,老师会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让我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增强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最后,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新课程中,老师会引导我们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让我们从问题中发现数学的美和思维的乐趣。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数学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们也变得更加善于思考和创新。这种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都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使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我相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二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新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中,老师鼓励我们去思考、探究和发现,通过解题的过程来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要点,归纳总结规律,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独立,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大多是通过做题来学习数学知识,过程比较枯燥和抽象。而在新课程中,老师会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让我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增强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最后,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新课程中,老师会引导我们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让我们发现数学的美和思维的乐趣。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数学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们也变得更加善于思考和创新。这种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都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发。通过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三
在假期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情景下,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备课组活动或者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强化基础”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如何向学生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本学期中,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针对高一教学知识背景不完备,知识体系不健全,课时数不足的现象提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平。本学期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继续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数学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我认为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
(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如函数概念的引入,可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先讲映射,后讲函数。
(3)对新增内容,教材不同版本的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必修课教学阶段,选修系列1、2教学阶段,总复习阶段。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前阶段知识会在后阶段中得到巩固、应用、延拓和加深。不同生源层次的学校在同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上是应该有区别的。即使是同一学校,对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练习题、习题和复习题中的A组题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但B组题较难,一般只要求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即可。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推进此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高中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四
11月2日,我参加了在二中举行的为期一天的高二数学新课程教研工作。入会的有全县各中学选派的老师,共同听了四名教师的示范课,以及各备课组的点评。
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1、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
2、应用数学的意识
现在的数学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4、备好课,做好教学反思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课,有人说“七分备课,三分讲”,就是这个道理。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学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但可以总结出本节课的得失,而且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老师。
高中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五
随高中新课程正式推行,这意味着我省高中教育将发生重大转变.新课改精神对每位数学教师都是一个思想难题,只有思想转变才能使高中新课改实验成功,才能使数学教师蜕掉传统教育方法,领悟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精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实质是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新课程的培训和学习,听取专家讲解和名师的课堂示范,结合我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们交流并真心听取大家的教悔。
一、好课多磨——研究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好(每)一节课无疑是一线教师最应关注的话题,这样,“研究课”成为同组同行们的共识,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研究氛围得到提升,可以说,根本上从观摩课、示范课的传统模式解脱出来,向“研究课”的转变,那就是对课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参与评课活动教师可以随时提问和质疑,随时示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摆脱各种人为的束缚,从思维的碰撞,参与研究课的教师们均得到启迪,从而使我们在教学理论上有所提升,在课堂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好学多思——探究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着重提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会“数学地思考”。
案例1发挥直观性教学优势,引导探究性教学。
1.要让学生动手做,设置让学生动手做的问题:请同学们用纸板或游戏棒或细铁丝(做骨架)做出下列几何体的模型: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四棱三棱台。使学生亲身体验柱、锥、台的结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要让学生用眼睛观察,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直观感知,判断空间几何体类型的问题。
3.要让学生动手画。教学中设计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象的直观图及几何体的三视图的问题,让学生动手画(题目略)。
4.要让学生用脑“推”,在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设计一定量的简单推理论证的应用问题,重点是证明平行与垂直关系(题目略)。
此外,在“立体几何初步”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展示各类多面体与旋转体的教具,让学生通过对实体的多方位观察,多角度审视,形成对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直观认识,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也就成为自然了。
三、继承与创新问题
1.“双基教学”与“变式教学”无疑应当被看成中国数学教学传统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如何能够依据新的数学教育理论去重新认识“双基教学”与“变式教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又如何能够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很好的去应用这些数学思想或方法,包括必要的反思与总结对此做出新的发展?我们在探求着。
使用新教材的困难之一是时间不够,一周开6节数学课还是讲不完(新课标规定每周才4节),很多内容都是匆匆而过,草草收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面对实际,我们的认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求全,而求联”,同样地,在“数学基础技能”教学中,我们也“不求全,而求变”。
2.“发现式教学法”的应用。新教材的习题量大,层次性强,以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为例,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内容相当,新教材共有214题,据教参建议教学课时数约18课时,传统教材课时约30课时,练习题164题(空间向量除外),内容份量有差,但课时相差近一半,而且新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不是仅照例题“葫芦画瓢”就能解决的,如果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解答,给出传统意义下的答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确实难以做到。如此看来,新教材的习题确实练不了,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书本上的题”又不得不补充一些内容,使本来就显紧张的课时更加吃紧。发现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因此,发现式教学法否定通过大量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提倡主动地在大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我们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发现式教学法”,接受的过程多启发,发现的过程多参与。两种教学形式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
3.“案例教学”思想的渗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思想”,可见,课堂上适当利用“案例教学”法可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当然,新课程才实施不久,如何更加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正在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多指教。不过,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要作调整,教师“身份”要转变,那就是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把“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服从“学”的观念,吸取传统教学法优点,融入“现代教学法中去。
高中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六
新教材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很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的。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心理失落感很大,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为什么会这样呢?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增减那些知识、关注那些问题,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本人经过对教材实践后,有以下体会。
一、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⑴新课程由于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情境的引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势必占据课堂教学时间较大的空间,缩短教师的授课时间,因此为能顺利完成每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使用信息技术将可大大缓解这一矛盾的冲突。
⑵在新课程必修(1)模块中就开辟了四个知识点使用信息技术:
①在第一章中安排了《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内容,介绍了用”Excel”和“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的方法。
②在第二章中安排了《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用信息技术绘制指数函数的图象,并通过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③在第三章中安排了《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工具收集水温变化数据,并建立温度与时间的函数模型。在条件许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平台,增强图形的直观性和对比的效果,节省出较多的时间供学生探究图象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关注思考与探究活动
⑴新课程几乎每节课都安排有思考交流及探究活动,在这一环节上切记不能一一包办。《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指导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⑵对课本设置的思考与探究活动,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恰当地作出评价。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概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三、注重配套资料的选择与使用
⑴因为现行出版的教辅资料还是以旧版教材紧密联系的,至今还未看到真正体现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相关教辅,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有选择地让学生做相关的内容,对不符合新课程的部分知识要大胆地删除。
⑵要避免“新教材=旧教材+新教材+新增加内容”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备课组师资较强的条件下可由备课组自行编写相关的练习资料。
四、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问题一:教材的体系为何要打乱原来旧版教材顺序,使得某些知识的学习因铺垫不足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理解困难,如前面所述的“简易逻辑、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问题二:课时不足,使用新教材时总感觉上课总在赶进度,对知识点很难进一步深入研究,只能点到为止,学生的实际参与时间并不多,很难体现新课程理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若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内容应再减少一些,否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问题三:
(1)新教材中部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到底是教还是不教很难把握,比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标准》中只有指出不要特别设置一些繁难的问题,但定位不明确。再者如反函数,按教材要求只要让学生知道反函数的概念为止,难道就知道有这一概念就行吗?课本后面的探究与活动又给出函数的自学探究,而以新教材的设置这一块内容也应在学习的范围之内的,这些内容的教学目标较不明确。
(2)是新课标与本届学生初中所学内容不完全衔接,各个模块之间也会出现衔接性差的问题,如学生应在必修5中才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但现在在集合运算、求函数的定义域等问题中经常碰到知识上的障碍。尤其是外面书店(或图书推销员提供的样书)销售的教学辅助资料,里面大量的题采用老教材的一套,很多题目对学生目前来说是超要求的甚至是“超纲”的。
(3)是课本的例题和习题中,增加了很多实际应用问题,其中相当部分的应用题要求高,不但题意曲折不容易理解,而且其中有些题的解题过程需要用到的知识超过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
(4)是教学外部硬件的原因。由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除了以前曾经由教师自制课件进行教学方面做过一些实践活动之外,从来还没有教师在电脑室上过师生一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缺乏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经验,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
(5)进入第二章之后,相当部分的习题须用函数型计算器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没有计算器的原因暂缺,但该部分的问题已随着大部分学生购买了计算器而得到解决;但由于新的信息技术中还有“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可在课堂上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函数的图象问题,而现在学校连一个“图形计算器”都没有,我们希望在以后能得到解决。
(6)是对于高考的要求全不了解,教学中把握的深广度很难确定,特别是新教师更难以掌握一个恰当的“度”,有时造成课堂“重心旁移”,即对新授内容尚未得到巩固就急忙补充课外提高题,而课内习题却得不到“落实”的保证。
五、一些做法和想法
在教学中,我们的做法:
①教学进度尽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安排,力争通过课堂教学解决课本中的所有例题、绝大多数的练习题和习题(留下的习题主要是按学生目前的知识基础进行解答困难太大)。
②在每节课中,都留给一定数量的作业(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一般是20至30分钟)。
③针对教材中客观题很少的特点,每小
单元自编一份补充练习题发给全体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训练,然后缴交查阅及批改,再张贴答案自行校对修正,最后在单元复习时根据答题情况进行适当评讲。
④我们还要求学生每人购买优化设计课外辅助读物一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同步训练。
我们的设想是:
①通过以上的做法,力争使更多的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能巩固所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②在学生的书面作业中,对一些目前要求较高的习题处理为选做题,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去攻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