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在读完《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之后,我对孩子们的未来有了更加积极的看法。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给出了许多关于孩子成功的建议和方法。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孩子天赋的看法,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只需要找到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就能够让他们取得成功。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位叫杰森的孩子,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特别的兴趣和天赋。然而,杰森的父母却一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更加有前途和稳定的职业。杰森在数学上确实很优秀,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却一直被忽视和压抑。直到有一天,杰森的老师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鼓励他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从那以后,杰森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音乐上,并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支持他们的选择。不要把我们的期望和希望强加给他们,而是要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当孩子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他们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取得成功。
除了对孩子天赋的看法,作者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培养孩子成功的方法和技巧。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位叫琳达的母亲,她从小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积极、鼓励和支持的环境。她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的梦想和目标,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和自信,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力和可能。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期望和束缚,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只有当孩子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他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并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在读完《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后,我对孩子们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孩子成功的关键因素,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帮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培养孩子成功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只需要找到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就能够让他们取得成功。然而,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失去信心和动力。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位叫汤姆的孩子,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然而,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汤姆逐渐恢复了信心,并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成功来说,关键在于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当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和认可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和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培养孩子积极心态的重要性。他认为,积极心态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只有当孩子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位叫艾米的孩子,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从不轻易放弃。正是因为她的积极心态,她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并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力和可能。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期望和束缚,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只有当孩子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他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并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自毕业后,便一头埋进工作,再无暇逛书店、图书馆了。但工作了这一段时间,才慢慢知道,其实这种想法实属不该,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不仅要教好自己所任科目,更重要的还是要丰富自己,更新自己。特别是作为一名毫无经验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善读教育名著,用智慧来教育感化学生。
曾看过一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作者美国著名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在进行为时15的深入调查之后,终于完成了这本教育著作。
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小家伙喜欢思考,喜欢动手,经常发明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例如:他让水流带着乒乓球沿着水槽滚入洞槽,轮番撞击几只铃铛致其“叮当”响,一头的玩具小猪便跟着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巴,一个小巧精致的切削器便完成了。他发明的这些小玩意儿既富含创造性又具实用性。因为,他似乎不懂得遵守学校的规定,他甚至连最基本的数学问题都不会计算。
在不算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身边也有很多跟比利一样的孩子,他们或许语文、数学学得不好,但对于英语的敏感度和记忆力却很惊人,又或者他们学习不好,但在体育方面却有着匪人的成绩。我们难道能说这些孩子是所谓的“后进生”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
看到此书之前,虽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也只是停留在觉得这个孩子“
真可爱”的层面上。看完此书之后,我明白了一句话:应该用多角度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
我们班有一个“问题学生”,作业不做,考试又不及格,还经常欺负同学,爸爸妈妈在批评的时候也无法摆正自己的态度去改正错误,但就是这么个令老师、家长头疼的孩子,他的字却写的很端正、漂亮,甚至比班上几名学习好的学生写得还好看呢!于是,我尝试着把他的这个优点放大,几次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夸奖他,每一次,我仿佛都能从他因不好意思而涨红的小脸上看到一丝骄傲,我知道,他这时一定觉得自己很棒,而这正是我想要的——他必须先肯定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我惊喜地发现,他的进步越来越大,原本讨厌做作业的他,每天看到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看他的作业,我知道,这小家伙等着我夸奖他呢!虽然,他上一次的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是我相信,通过我和他一起的努力,他一定会有所进步的!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它还介绍了许多方法,包括教家长如何发现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七个方法,等等。这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
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
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
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鱼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鱼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鱼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鱼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鱼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
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
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
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
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今年暑假,偶然间读到了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它使我感到教育的真谛。从这本书的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多数都是由于他人的一己之见看待了这些“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书中提到的两个“特殊”的孩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却不遵守学校的规定,不会学习。另一个年仅六岁,原本就是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喜欢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唱歌、堆砖。她对上学充满了期待。可是,渐渐地,当她迷茫地听着老师复杂的讲解,眼睛时刻盯着冗长的课本;当她面对老师的提问手足无措露出困惑与失望的表情时,被大家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孩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 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学生。班级有54人,有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亦有那些问题学生、学困生。问题学生是我最头疼的对象,这节课在语文书上画画,下节课把其他同学的作业给撕了,更过分的是在我的课堂上,在大家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时,发出几声引人注目的怪叫……他们是课堂的“奇葩”。然而在这些不好的“记号”下,他们也会时不时的让我收获一些小感动。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认真完成老师给予的小任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亮晶晶!
看完《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后,我更加感受到了教师的言行、观念和教育引导的重要性。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就不能用在孩子的身上呢?我们应该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我们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并挖掘出他们每一个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一颗颗自信的、独特闪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