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简5篇】

时间:2019-06-07 08:16: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篇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经典,作者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热爱和理解,同时也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他看来,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则应该是引导者,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发现,当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更加有兴趣和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相信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此外,陶行知先生还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提到了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尽量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进行个性化教育。我发现,当学生得到了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更加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总之,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观点,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篇二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经典,作者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热爱和理解,同时也对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品行的公民。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我常常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道德问题,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我相信,通过品德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品行的公民。

此外,陶行知先生还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提到了教育者的责任。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我深以为然,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观点,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篇三

  读了这一段是这样写的:“(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是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

  读到这里,不由想起自己,不由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剖析起来:就平常的看书,我勉强可作第二类人,“经劝导我是愿意看书的”,我平常一直阅读相关教育杂志,这个习惯被我称为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条捷径,其实现在想想也许这是自己惰性的一个表现。

  就这次学校提倡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并且写心得,我那只能是第三类人,“非强迫不愿读的”。因为要我自已选的话我是不会主动去读这本书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强迫读书,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感慨。所以对我来说,强迫是非常必要的。回想起自己以前的一些经历,似乎突然醒悟到自己就是在一次次的被迫中一步步的成长起来。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篇四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篇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

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人性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简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