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篇一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清代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也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以下是我在读完《红楼梦》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红楼梦》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既有贾宝玉一家的故事,又有大观园中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同时,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和曲调,这些优美的文字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我被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震撼。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非常鲜活、立体,他们有各自的个性、情感和命运。贾宝玉聪明灵巧,却又深受王夫人的束缚;林黛玉聪明才女,但命运多舛;薛宝钗端庄贤淑,却在家族的利益面前不得不妥协。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通过对这些角色的观察和思考,我对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者,小说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楼梦》中有许多优秀的女性形象,她们聪明、独立、有思想,不局限于传统的封建女性角色。然而,她们的命运却受到社会和家族的束缚,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种对女性命运的描写使我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局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女性的解放和平等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我被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和哲理所感动。《红楼梦》中融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哲理,这些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既生瑜,何生亮”,这些经典的句子无不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通过这些诗词和哲理,我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不仅了解了清代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也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人物形象、对女性命运的描写以及融入的诗词和哲理都使我对这部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这本经典之作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篇二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其丰富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也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以下是我在读完《红楼梦》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情节所吸引。《红楼梦》以贾宝玉一家为中心,通过描写大观园中众多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命运起伏,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曲折离奇,让人无法预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阅读这些情节,我不仅增加了对小说的阅读乐趣,也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红楼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有各自的个性、情感和命运。贾宝玉聪明灵巧,却受到王夫人的束缚;林黛玉聪明才女,命运多舛;薛宝钗端庄贤淑,却在家族的利益面前不得不妥协。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弊端,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和思考,我对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者,小说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让我深感触动。《红楼梦》中有许多优秀的女性形象,她们聪明、独立、有思想,不局限于传统的封建女性角色。然而,她们的命运却受到社会和家族的束缚,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种对女性命运的描写使我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局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女性的解放和平等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我被小说中融入的诗词和哲理所感动。《红楼梦》中融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哲理,这些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例如“黛玉葬花”的诗句和“宝钗黛玉的情感纠葛更是引人深思。通过这些诗词和哲理,我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也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小说中丰富多样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女性命运的描写以及融入的诗词和哲理都使我对这部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这本经典之作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篇三
英国的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提到,她愿意带着一本书环游世界,愿意将这本书读上一百遍直到能背诵的程度。如果让我环游世界而只带一本书,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红楼梦》。《红楼梦》温暖了我多少日子呀?不管生活中有多少烦恼,只要捧起她,我就忘了世界,沉浸在美里。
那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呢?我与《红楼梦》真正的相遇缘于我的大学舍友——小马宁。她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气质如兰,从小就痴迷于红楼,大学期间只要没课就泡图书馆阅读《红楼梦》相关书籍,最终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专业研究生。她睡在我的下铺,我们俩一起吃饭一起上课,闲聊时她总会把话题扯到《红楼梦》,而我只为应付高考熟读了红楼梦判词,大体了解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于是她总是说服我去读《红楼梦》,"不读红楼梦,妄为中文系的学生"这是她的原话。我硬着头皮读几回便读不下去了,抱怨里面的人物太过繁多,记录的生活太过琐碎,连人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都记叙的那么详细,没甚意思。她鼓励我说:"看不下去不要紧,我开始看时也是这样,先看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再试试。"我用一两天的时间就把电视剧看完了,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看完后的感受,我陷入了极大的悲凉中,张同庆老师讲看完《明史》时也有相似的感受,因为它们都在讲繁华盛景如何衰落。当我看到"落了片白茫茫世界真干净"时,我突然明白了曹雪芹为什么要那么浓墨重彩的写饮食、写服饰、写出行排场、写园林建造。我又捧起原著重新读,这次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想这算是我和《红楼梦》真正的相遇,我开始走进她。每读完一回小马宁就和我讲解她的理解,因为有了小马宁的陪伴,我与《红楼梦》的这次相遇很美好。现在想来,真正走进一本书,有时也需要机缘,感谢小马宁,把我带进了《红楼梦》的世界。我们大学毕业五年不见了,但每次读红楼都会想起她,因为红楼,她长久地融入我的生命。
因为遇见《红楼梦》,我得以了解些许中国的园林艺术。每读完一回,脑子里便留下一幅幅诗意的画面,大观园的山水景致、园林建筑渐渐熟稔于心。不经意游玩时,便和大观园打个照面。有一次去烟台山游玩,山上有个小园,一进园林便是一座假山,当绕过假山后园中竟是另一番景象。惊喜之余,想到大观园一开门也是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情趣无限。中国的园林艺术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不管去哪个传统园林,总能遇见大观园的一石半瓦,是不是很神奇?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记事繁杂,每读一次都会遇到美丽的瞬间,让你拍手惊问上次读怎么没体会到!今天刚读了《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香菱因为和芳官等女孩嬉闹把新做的一条石榴裙弄脏了,怕回去惹薛姨妈不高兴,正在着急时,善解人意的宝玉替她从袭人那儿借来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香菱很感激他,两人分别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二人已走了数步,香菱复转身回来叫住宝玉。宝玉不知有何话说,扎煞着两只泥手,笑嘻嘻的转来,问:‘作什么?’香菱红了脸,只管笑,嘴里却要说什么,又说不出口来。"你看曹雪芹的笔触多真啊,隔着文字,我们便体会到了香菱那种欲说还羞的依依不舍。在这一刻,身世悲惨的香菱内心该有多感激宝玉呀。她命运坎坷,几经转卖,遇人不淑,但是因为她来到了大观园,学会了作诗、认识了像宝玉这样的一些挚友,便觉她凄冷的人生拥有了暖意。像这样美丽的瞬间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
因为遇见《红楼梦》,我内心豁达了不少,"过满则溢","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中蕴含了中国儒、释、道哲学精华,当自己为蝇头微利而焦头烂额时,想起它便可吐口气,宽宽心,劝慰自己多一些平和与诗意。
每天读几页《红楼梦》,便更易发觉平凡生活中的美与惊喜,几天不读《红楼梦》便觉面目可憎,心生杂念。每天遇见《红楼梦》是最美的享受。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篇四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的梦境,幻灭了“无故寻仇觅恨”的乌托邦,既留给世人一个难圆的恨,又给了赤子们最好的结局。
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青春永恒的梦。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他们都处于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年龄阶段,可以不用考虑仕途经济,可以一心一意地经营感情世界,但是,这样的时间状态,它又能持续多久?它是如此短暂,以至于成了那遗恨。
时间,不可能凝固,时间的流逝意味着青春的逝去,他们终将远离这青春年华,成为他们父母的样子。黛玉看到花儿都被风吹落,她要去葬花,葬花的时候,她涕泣涟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也恸倒于山坡之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他想到,黛玉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他人呢?他们也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时候,宝玉自己又会在哪里?将来,这树,这园,这花,这柳,又不知去了哪里。
古往今来,美好的事物终将转瞬即逝,时间和生命,是如此的矛盾和悲伤。既然,青春和爱情像春花一般明媚和鲜艳,他就总有凋谢和飘零的时候,是体验它瞬间的绚烂多彩,还是哀叹它的转瞬即逝?是把握短暂的生命热情,还是哀叹没有所谓的永恒?
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清净乌托邦的梦。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心理基础,是他们对“仕途经济”的厌恶,所谓仕途经济,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人”:向外拓展人生,能够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们所厌恶的,是那污浊的成人世界,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乌托邦,既然是“乌托邦”,它就注定是虚幻的,永远不可能有圆满的归宿;但那乌托邦也是真实的,它寄托着我们每个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我们少年的梦。
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少年会成长为油腻中年,然后逐渐衰老,最终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但是,无论怎样,请在这个一切价值被金钱和权利挤得透不过气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一个理想的天空。“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然而,红楼一梦,却又恰恰成全了赤子浪漫的梦。红楼曲终,宝黛钗三人的爱情,都最终无果。但试想,如果宝玉和黛玉结合,事情又会怎么样呢?
宝玉曾经说过,“女孩儿没有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很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仅是鱼眼睛了”。可是另一方面,他听说林妹妹许配给他时,又说,“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
林黛玉没有嫁的时候,是颗光彩夺目的宝珠,等到出嫁了,会不会也变成一颗死珠子,鱼眼睛?宝玉对于这样的黛玉,会不会厌倦?他们可能会生几个孩子,对子女、对父母、对家族,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假设他们有一个儿子,这孩子也和宝玉当年一样,喜欢女孩子的胭脂,一天到晚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无所事事,不爱看书,没有追求,作为父亲的贾宝玉,他又会不会焦虑?他会不会骂:“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你就不会出去做点事情?”
也许,宝玉会活成贾政,一个无趣的父亲。黛玉,也再也不可能没事儿多愁善感,琐碎的现实生活,终将磨灭他们心中的浪漫。在高鹗整理的红楼梦中,黛玉焚稿吐血而死,让宝玉和黛玉不必直面庸常而缺乏诗意的人生,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幸运而又不幸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已经散佚,不论我们面对怎样的结局,都可以说:“这不是曹雪芹的原意!”正是这红楼梦的残缺,造就了它永恒的美感,造就了每个人心中,赤子之梦的鲜活。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篇五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篇六
曹公大才,刻写人物生动逼真,一举一动自有前缘,一言一语皆为命定。在红楼世界之中,就算是厨房里的煮饭婆子的一言一行都会造成足够的影响。且人物行事分外讲求逻辑自洽,凡是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或直叙、或穿插,总有圆满。
红楼之中人物之多,大概可以比得上有一百单八将的水泊梁山,其中作为主要人物来写的,贾府的四位小姐‘元迎探惜’,身世性格着墨众多,其所刻画的元春惨死宫中,迎春被中山狼折磨,探春远嫁,惜春出家更是照应了作者描写贾府败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初衷。
其中三小姐探春,才志最高,更是在大观园中兴利除弊,大展身手,只是贾家积重难返,探春独木难支。可怜三小姐一身才情,远嫁蛮夷,原著虽未明示探春的结局,但其身为薄命司中的女儿,悲惨境况可以想见。
贾探春,荣国公府三小姐,她虽然只是二房的庶女,但才智过人,心气极高。原著中形容探春眉眼俊俏,顾盼神飞,又说她削肩瘦腰,令人见之忘俗。探春平日里虽和二木头迎春、四妹冷惜春一样穿戴,一同起坐,却每每可以高出她们一筹,譬如在凤姐生病期间临时负责大观园里小姐们的生活起居,李纨第一个就想到让探春来帮忙。
在原著之中,探春与迎春一样,是在嫡母手下讨生活的庶女。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探春每每能将王夫人哄得开心,似亲母女一般说话玩笑。而迎春性格软糯,往往能够半天不说上一句话,邢夫人本来就是继室,在大老爷的淫威下自身难保,对这个不会讨人喜欢的庶女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
贾府二房中,夫人王氏育有二子一女,既元春、贾珠、贾宝玉,赵姨娘生了一子一女,便是探春和弟弟贾环。探春由于是庶女,自觉先天便比他人矮了一分,所以处处要强。贾府四春,琴棋书画,三小姐书法了的,诗艺也过人,皆是她勤学苦练之结果。
父亲贾政,她不常见到,尊敬中带着惧怕;面对嫡母王夫人,她温柔恭顺,听话懂事;对生母虽然按照规矩只能称呼姨娘,也曾明里暗里嫌弃赵姨娘的闹腾与粗鄙,却也从未彻底抛开她,私底下也总拿了自己不多的月例银子去接济赵姨娘和兄弟贾环;面对宝玉这个哥哥的时候,与众人一齐笑他,玩耍打闹,求他从外头带精致小巧的东西进来,也曾穿针引线为他做鞋,表达谢意。
对长辈恭敬,友善兄弟姐妹,体恤手下的丫头,这些都穿插在原著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一个修眉俊眼、神采飞扬的姑娘便慢慢出现在了读者眼前。
执掌大观园兴利除弊是探春最为书迷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她只是个女儿身,却能敏锐的发现贾府的弊病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虽然并没能拯救大厦将倾的荣国公府,但探春在这件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慧、能决断、富有责任感已经超过了一般闺阁女儿,就连贾府中的男丁,也远没有探春居安思危的心智。
除此,还有原著中凤姐深夜搜检大观园时,探春为了保全自身名誉与丫头们的名声硬怼实际掌权者凤姐,寸步不让,字字句句掷地有声,读来不禁为这思虑周详、性子刚中带柔、面对凤辣子还能进退自如的三丫头击掌叫好。
还有鸳鸯抗婚那一节,贾母起始不明真相,迁怒王夫人,也是本被李纨带出去的探春偷偷转回来向贾母分说明白,解了王夫人之困。如此贴心聪慧的女儿,让王夫人彻底把她当作亲生姑娘看待。
若是贾府不败落,凭借三姑娘的才智,即使不能嫁入高门,也能平稳经营自己的生活。只是元迎探惜,原应叹息,既定的命运不会更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大厦一朝倾覆,唯有轻烟飘散,似一缕轻不可闻的叹息。
三姑娘被南安太妃选中代替她自己的孙女远嫁,南安太妃是高兴的,探春的离去能换来她儿子的平安归来。无力挣扎的贾府众人只能看着探春辞别亲人,远离故土,或许她会回来,或许永远不会。
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也只能道一句,莫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