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
2. 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圆柱模型、测量工具以及计算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圆柱体,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引导学生回答圆柱。然后教师将圆柱体分成两个部分,问学生:“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答一个是底面,一个是侧面。最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圆柱的体积吗?”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学习新知
教师向学生介绍圆柱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底面为圆形,侧面为矩形,以及圆柱体积的概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模型,提醒学生注意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度,并告诉学生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V = πr2h。
Step 3 练习巩固
教师出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柱模型,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底面半径和高度计算圆柱体积。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计算,并与同桌交流答案。然后,教师选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和结果。
Step 4 拓展应用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圆柱体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一个花瓶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高度为10厘米,求花瓶的体积。”学生在笔记本上解决问题,并与同桌讨论答案。教师选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解决思路和答案。
Step 5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并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以便复习和巩固。
Step 6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并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与圆柱体积有关的例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圆柱模型、测量工具以及计算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圆柱体,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引导学生回答圆柱。然后教师将圆柱体分成两个部分,问学生:“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答一个是底面,一个是侧面。最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圆柱的体积吗?”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学习新知
教师向学生介绍圆柱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底面为圆形,侧面为矩形,以及圆柱体积的概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模型,提醒学生注意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度,并告诉学生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V = πr2h。
Step 3 练习巩固
教师出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柱模型,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底面半径和高度计算圆柱体积。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计算,并与同桌交流答案。然后,教师选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和结果。
Step 4 拓展应用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圆柱体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一个花瓶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高度为10厘米,求花瓶的体积。”学生在笔记本上解决问题,并与同桌讨论答案。教师选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解决思路和答案。
Step 5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并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以便复习和巩固。
Step 6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并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与圆柱体积有关的例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一练第1—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 10米 ,深 1.5米 。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第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