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作文(优质6篇)

时间:2012-06-07 05:10: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年味作文 篇一

年味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每年春节的到来,都充满了浓厚的年味。在这篇作文中,我将描述一下我家庆祝春节的方式,以及我对年味的理解。

在我家,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会提前一周开始准备。首先,我们会进行大扫除,清洁整个家庭,以去除旧年的不顺和厄运。然后,我们会购买年货,包括各种食品、水果和装饰品。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新年的气息。

除夕晚上,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我们会吃一些传统的菜肴,如饺子、年糕和鱼。吃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而吃鱼则寓意着“年年有余”。在吃饭的同时,我们还会观看春节晚会,欢笑、歌舞、相声,这些都是春节的特色节目,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除夕晚上过后,正式进入春节的第一天。这一天,我们会互相拜年,给长辈送上祝福,并收到红包。家里的长辈会给我们小辈一些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吉利。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时刻,也是年味的体现之一。

除了家庭聚会,春节期间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我们会去参观庙会,欣赏舞龙舞狮和花灯表演。在庙会上,我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如糖葫芦、爆米花和烤肉串。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年味,也增强了人们的团结和互动。

对我而言,年味不仅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让我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团聚的力量。年味使人们忘记烦恼,放下工作,享受这个难得的假期。年味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我们传统节日的独有魅力。

年味作文 篇二

年味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充满浓厚年味的时刻。在这篇作文中,我想分享我对年味的理解,并描述我在春节期间的一次特别经历。

对我而言,年味是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它使人们感受到新年的希望和喜悦。年味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家庭团圆、亲朋好友的相聚、传统的食物和民俗活动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无论如何,年味都是浓郁而独特的。

去年的春节,我有一个特别的经历,让我对年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一天,我和父母一起去了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参加了他们的春节庆祝活动。这个小村庄没有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但却有着浓厚的年味。

当我们到达村庄时,我被迎接的热情和喜庆气氛所震撼。整个村庄都装饰得五彩斑斓,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灯笼和春联。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欢呼雀跃地在村庄的街道上走动。他们手持鞭炮和烟花,燃放出五彩斑斓的烟火,象征着驱邪和祈福。

我参加了村庄的年夜饭,品尝了各种传统的美食。桌上摆满了各种菜肴,有鱼、肉、蔬菜和汤。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互相祝福,分享快乐,这种团圆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除夕夜,村庄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文艺晚会。人们表演了各种节目,如舞蹈、歌曲和相声。我也参与了其中,和其他村民一起跳舞和唱歌。在表演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年味的传统和民俗的魅力,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回家的路上,我在心里默默地感谢着这次特别的经历。我意识到,年味不仅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传承和延续。它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心中的一份珍贵记忆。

总结起来,年味是春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使人们感受到新年的喜悦和希望。无论是家庭团聚、传统的食物还是民俗活动,都能体现出浓郁的年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年味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所在。我希望每年的春节都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年味,让我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团聚的力量。

年味作文 篇三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小年,在我的记忆里,对于小年是没有多大概念的。

  让我记忆最深的小年,是年少时,母亲每到这天就会在长长的竹杆子上绑上竹扫苗,清扫满屋的杨尘。为干干净净地过年做着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清理。

  农村人过年,常常是有盼头的,好像人们一年奋斗到头,就是在为这年准备的。兴许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对于过年总能吃上几顿好饭,美美的吃上几顿饱肉,还能随父母走走亲戚,穿上一身新衣服,与同龄人一起捉猫猫,争抢着用斧头砸哑炮的昔日场景,好像让我回到了少时。

  一想起这些来,心里总是无比的快乐!

  其实对于过年来讲,年少时的记忆常常是最多的。

  奶奶和母亲,常常会在腊月头上就开始准备着年货了。早早的把糯米和糯苞谷泡上,准备上足够一家人吃上半年的汤圆粉。

  刚进入腊月,家里的过年猪并在那时请个杀猪匠来,叫上要好的乡亲帮上半天忙,然后,煮一锅旺子汤,炒一盆猪肝,再弄一盆回锅肉,和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吃个杀猪后的热血饭。

  过年猪杀过后,余下的事,全由母亲去忙。

  母亲那时,把一块块杀猪匠早已分割好的猪肉,拿到铁锅里,把那猪皮在铁锅里烙得金黄金黄的,然后,一块块洗净,用盐码过两天后,再一块块地挂在灶门上。任凭烟熏火燎着,腊肉就这样慢慢的得以成就。

  年前的腊月,母亲总是最为忙碌的,今天做豆豉,明天做醪糟,后天磨汤圆,大后天得做米豆腐。就这样一天天的忙过去,一直要到年三十打完糍粑,吃过年夜饭,母亲才能休息。兴许母亲的忙,一是为了孩子和家人,二是为自己到过年能不再那么忙而努力着。

  准备这样的年,好像过的不是一天或十天半月,而是一两个月一样,常常让人特别的回味。

  一说到年,好像一家人都没有闲着,爷爷早早准备了几张红纸。细心地叠成格,叠成竖幅,然后再用菜刀慢慢地裁下来。随后,磨墨,取来毛笔,把红纸往方桌上一铺,提笔挥就,信手写就几幅春联。然后,再把自己写就的春联,往两手间一摊,从上到下念上两遍,满意地点点头,叫过我们,拿着对联,在堂屋的大门外,灶房门两边一一贴上。在我们贴完,爷爷再一一念诵一遍,解其对,释其义。增了年的快乐,添了书的香气,迎来家的喜气!

  每每这时,爷爷并会讲上几个关于春联的笑谈。说有些不识字的乡亲为了增添这年味,去市场上买些或请人在市场有针对地写几幅对联,再拿回家除了大门外,就连那窗户上,猪圈旁,到处都帖满了大红的对联。初看时,十分的喜庆,细看后,常常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爷爷说,一户人家往堂屋门前贴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猪儿狗儿羊儿同乐。下联是:鸡儿鸭儿鹅儿承欢。横批是:畜禽兴旺。再一走进猪圈看时。那儿也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大人小孩快快乐乐。下联是:长男少女平平安安。横批是:家庭幸福。爷爷一说,我们都跟着乐了!

  在我们的笑意中,感觉这年味就更浓了。

  当下的人们,什么都讲究个快餐文化。对联是买来的,门神是彩印的。很少有人自写对联,自剪门神了。就连那挂出来的灯笼也全是一样一样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年味重了,文化却淡了。

  要不是前几日去市场买菜,一看那满街里挂着售卖的春联以及红红的中国结,我差点忘了,没几天就要过年了。

  我此刻才想起来,得去灌点香肠,买点糖果,弄个中国结,给家里添点年味!就算这生活天天像过年,然后,这真正算得上年的,就那么几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岂容我忘?!中国的年味就这样浓了!

年味作文 篇四

  以前每到年三十晚上,我们家会依循每年的惯例——在外打工的儿女们回家过年。只要爷爷住在哪个长辈家,那么其他叔叔、伯伯都会携着老小聚集在哪个长辈家。

  大年三十,一家人团聚的时光。几杯酒下肚,长辈们聊得最多的就是那些旧时光。他们在以前受过什么罪,尝了什么苦,听得人一下就知道他们是想让我们这些小辈知道过去的那些年,日子有多难熬,也是要我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样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更值得探讨。

  这就是,年味。

  记得小时候,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奢望有一件新衣服,并且也只能在大年三十的那一天穿上。年夜饭总是一年里最丰富的一餐,吃饭时,亲人们互相交谈,敬酒。偶尔,长辈们会塞给小辈们一个大大的红包。那时还不会推诿,拿过来就往街上跑,心里乐得仿佛这红包里的十块钱能买下世界上所有东西似的。

  这就是,年味。

  过年,家里最常做得,就是杀鸡。舍不得杀自己养的,就会去挤满人的集市上借着过年砍半天价,买来一只,回来一家人动手杀。有一次,每年都负责杀鸡的爷爷突然让爸爸来杀鸡。爸爸手忙脚乱折腾了一通也没杀着。爷爷无奈,只能拿上菜刀自己动手——一刀见血。之后拔毛,清洗,掏内脏。也就是这时候,家里养着的几条大狼狗能吃到很多肉。

  这就是,年味。

  然而,这个年……

  妈妈问我吃什么时,我道:“随便买点什么吧!”后来,我突然想到在老家时奶奶问我吃什么时,自己却恨不得把所有的食物名称都讲出来。可是,现在……

  年味,哪去了?

年味作文 篇五

  小时候,年还没到,进入腊月二十,年味就开始弥漫,蒸馒头的味道,炒花生的味道,煮红烧肉的味道......整个村庄散发着年味,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有关年的消息全凭我们的直接感知嗅觉、触觉,反馈的也是未经处理的最原始的信息年味首先就是这些足以让我们垂诞的味道,这些味道告诉我们年快到了,年幼的我们虽然并不能知道年到来的确切时间。

  小伙伴拿出平时的积蓄,买来鞭炮,用点燃的香火引燃,胆小的小女孩捂着耳朵远远的窥视......火药味夹带着厨房里飘出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在我们眼里这是最正宗的年味。

  老家有个风俗正月初一,除了下厨房,大人们什么农活也不干,就算再勤劳的人也会拢着袖子呆在屋里。

  过了初一,大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亲戚们开始走动,左邻右舍开始串门,八仙桌上摆上红烧肉、红烧鱼、豆腐、花生米,甚至连萝卜干也算上,凑足八样,俗称八大碗,再拿上家酿的米酒,大人们愈喝愈尽性,酒过三巡,餐桌上表演开始了,这时大人小孩都会揍过去,把个桌子围得水泄不通,虽然说的都是些陈皮烂谷子的事儿,没有过多的情节,谈不上惊心动魄,感人肺腑,可以说连故事都称不上,可说的人还是有声有色,听的人津津有味。

  二大伯每次必讲鬼打墙那天晚上,我和大哥抬着一筐谷子送到一河之隔的舅舅家,到舅舅家有一段没人住的荒野,我们走着走着突然就看不见路了,怎么走也走不上前,我们就干脆不走了,等到天亮,我们才发现我们在原处不知转了多少圈......

  五姨夫的一段智取威虎山将宴会推向了高潮,十足家乡味的腔调,还算清亮的嗓子,再加上父亲的二胡伴奏,唱得字正腔圆,象模象样,惹得路人也止步观赏。

  年就在这样的宴席热闹的气氛中迎来了正月十五,年味也变得似乎更醇厚。

  正月十五是小伙伴们整个年最开心的时候,吃过晚饭,小伙伴们拿着大人准备的火把(废弃的扫把插在竹竿上)来到荒郊野外,小伙伴挥舞着火把,在野外狂奔着,呐喊着,天空被火把映得通红,旷野被小伙伴们喊醒,跑累了,喊累了,火把也差不多燃尽,最后小伙伴们将燃尽的火把插进韭菜田,这就是老家正月十五放扫火的习俗,寓意烧掉一切秽气,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红红火火。

  正月十五是整个年的重头戏,也是压台戏。过了正月十五,年就快落幕,年味也就愈来愈淡,年渐渐的离去。

年味作文 篇六

  “叮咚”,门铃一声响,走过去打开门,是一位乡下的朋友,提着满满一袋子油炸的糖花进来(糖花是本地一种风味面食,馍的一种),放在桌子上。

  “嫂子,快过年了,家里做的年馍。给你们送点过来尝尝。”招呼朋友坐下,泡茶,寒暄,那一袋子金灿灿的糖花散发出浓郁的清油香,馋嘴的儿子跑过来,抓起一个就吃,边吃还边矫情:“叔叔,你家的糖花比妈妈买的还好吃,又香又甜。”那个小馋样,惹得我们呵呵笑。

  “嫂子,我走了,媳妇和孩子在街上等着呢。我们去商场买衣服,明天家里还要杀年猪,要过年了,忙。”朋友喝口水就要走。我送他到街口,看他们走车走了,刚要转身,耳边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还夹杂着一颗颗礼花弹,原来是一家“浏阳花炮专卖店”开业了。这种临时的鞭炮销售处,一般在春节前半月左右开业,年后就停了。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烟花爆竹,才感觉到空气中真的飘着一丝丝年的味道。

  住到了这高楼林立的城市,总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大街上车水马龙,市场里人声鼎沸,可回到家里把防盗门一关,似乎就与世隔绝了。同住在一栋楼上的邻居,几年都不说一句话,见面互相目光矜持地笑笑,彬彬有礼地问候,一转身,都是陌生人,完全没有乡下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热情味。

  城市里的节日气氛,首先从市场上体现。一进入腊月,商场打着促销的牌子,广告铺天盖地,各种春节用品纷纷上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辛苦工作一年,大家的荷包也丰满,该好好消费一番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可尽往家里搬,用老人们的话说,穷一年也不能穷了一节,何况现在的社会,人们生活都富裕了,更要好好过个年。

  可不知怎的,总觉得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吃的穿的都不愁,可快乐的感觉却越来越少。天天吃肉,肉不香了;满柜子的衣服,挑来捡去不知道穿什么好;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可视觉疲劳,看啥节目也没兴趣。网络里倒是热热闹闹,人人回家抱着电脑手机嘻嘻哈哈,跟家人倒没共同语言了。

  我们小时候多快乐啊,一进入腊月,我们就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算,巴望着早一点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男孩子惦记着放鞭炮,女娃娃盼望着新卦褂褂,连老爷爷,都等着过年买顶新帽子戴呢。

  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条件差,平时难得吃点荤腥,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连着吃几天肉饭,也只有过年时,妈妈才给每个孩子扯几尺布,缝上一件新衣赏。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那时候我们的心,总是很容易就能满足。现在的孩子顿顿吃肉,却一个个都仿佛得了厌食症,吃饭挑挑拣拣,这也不吃,那也不爱,我们的妈妈们曾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愁,我们面对着美味佳肴,却为“众口难调”为难,什么时候的妈妈,似乎都不好当。

  到了八十年代末,农村条件就好了,大多数人家都能杀上一口猪过年。喂了一年的大肥猪,刚进入腊月就早早杀了,一直吃到来年二月里。孩子们不馋肉了,大人们也吃过瘾了,在开春种地干活都浑身全是劲。

  农村里过年最隆重的,应该要数做年馍了。妈妈们精心和制一盆一盆的发面,蒸花卷,烧糖饼,炸糖花,做上好几天,两个大大的竹笸篮里装的满满的,堆成两座小山。做的年馍除了自己家吃,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听老人们说,正月里有讲究,不能做馍,所以要在腊月里一次做足了,吃到二月份。幸亏那时候的冬天冷,虽然没有冰箱,做的馍也不长毛不发霉。农村里有句俗话,看谁家的媳妇手儿巧,尝尝他家的年馍就知道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过年还有整七天。”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天上见玉皇大帝,要做上一些“灶干粮”,就是用平底锅烙的小花卷,供在厨房里灶王爷像前,让他老人家带去当路上的干粮。在这一天祭灶的时候,还要杀一只大公鸡,是灶王爷骑的大马,烧上一张买来的灶符,上面填上家主人的姓名,家里人口,让灶王爷带去给玉帝汇报去。农村里有讲究,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之前一定要赶回家,免得灶王爷汇报时遗漏了,来年会有灾难。这个传统带着一些迷信的色彩,可在我们家乡,至今都保持着这个习俗,所以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

  我们最盼望的,是大年三十。这天要早早起来,太阳一出就开始贴对联。那时候的对联大多是买两张大红纸,请村上会写字的人来写,村里也就一两个老师才能写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一些人家干脆让念书的孩子自己写,我们小时候上学有专门的毛笔书法课,学生们基本会写毛笔字。我们家的对联,都是我自己编自己写,有时候还给邻居家也写,虽说写的不怎么好看,但农村里识字的人也不多,我能糊弄出来,爸爸妈妈看着都得意着呢。贴完对联,要放上一大串鞭炮,从鞭炮声一

响起,这过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开了。

  妈妈们今天可要忙了,把各种蔬菜早早备好,放上大片的肥肉,白菜豆腐粉条,做上满满一锅香喷喷的烩菜,一家人围着火炉热热腾腾地吃上两大碗,其乐融融。等妈妈把碗筷收拾了,才会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红木头箱子里把我们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开心的时刻,等上一年,只有过年时才能浑身上下一身新,村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互相炫耀身上的新衣服。

  年夜饭吃的是饺子,四五点钟就要吃,吃完了给先人们上坟,说是去请先人们回家过年,过了正月初五再送出去。这种仪式只有家里的老人才会,我们只是跟着去烧纸磕头,顺便也去显摆自己的新衣服。

  除夕晚上要守岁,妈妈说那叫“熬福”,谁熬的长,谁来年就有福气。我们眼巴巴等着的,是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爸爸最多给十块,妈妈给五块,这对我们来说,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我们都舍不得乱花,留着上学时买文具买书了。

  那时候的农村人家大多都有了电视,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坐在热炕上,吃着糖果,磕着自家种的瓜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没电视的人家大人小孩都到邻居家来看。妈妈熬一壶枣茶,给每个人都倒上一杯,一屋子的人“吧唧吧唧”,一直要看到十二点。十二点的钟声敲过,全村子都响起鞭炮声,这时候也有个仪式,叫“接老爷”,据说接的还是腊月二十三日送去天上的灶王爷。

  大年初一日早上,天不亮就要吃“黄钱饺子”,三十日下午妈妈一次就把饺子包好了,在几个饺子里放上几枚硬币,谁吃到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这些民间传统的习俗其实都很有含义的,在我们家乡也一直沿袭着,只是我们现在离开家乡太久,在城市里就不这样过了。

  初二开始,就要拜亲访友,第一个要去的人家,一定是舅家,舅舅是外甥的主心骨,大着呢。新婚的小伙,必须先拜老丈人去,初二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走亲戚,来的来,去的去,炒几盘好菜,喝几杯小酒,小小的农家院里,处处都是欢声笑语。走亲戚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六七天,每一家亲戚都走完,这是礼节,也是亲朋好友传递情谊的纽带。

  初五一过,村里开始闹社火。农村里的社火比城里老头老太太们组成的秧歌队热闹红火多了。小伙子们背腰鼓,姑娘媳妇敲铜锣,还有胆大的年轻人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所有的社火队成员都穿着花花绿绿的戏装,勾着脸谱,扮演的也是戏曲里的人物,白蛇传啦,西游记啦,三堂会审啦,表演者演绎的活灵活现,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社火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表演,人们也跟着一家家串,锣鼓喧天,欢声笑语,那种热闹快活的场景,好多年没见过了。以前村子里有上了年纪的人专门负责主持,那些人老的喊不动了,年轻人怕麻烦,宁愿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也没人去操那个闲心,现在农村里过年,也不热闹了。

  看完了社火,还有大戏呢。那时有的村子里有戏台,演员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些人大字不识几个,戏里的台词却能唱的滚瓜烂熟,真佩服他们那超常的记忆里,应该也是兴趣所致吧。戏台上唱的,大多是古装戏传统戏,以秦腔为主,有时候也唱眉户,黄梅戏,一个小小的戏台下面,人山人海,几个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那里,不管天多么冷,都影响不了人们看戏的兴致。晚上还有夜场,人们在露天地里或坐或站,个个脸上都挂着愉快的笑容。

  常听老人说,穷欢乐,穷欢乐,穷的时候,人们都不忘给自己寻找欢乐,现在日子过的衣食无忧,却少了快乐的感觉,那些曾经欢乐的年味,如今只能在回忆里重现了。难怪现在的人都说,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越来越淡了,连春节联欢晚会都越看越没劲了。也许,这就是不同的时代具有的不同特点吧。

  不管到了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社会在繁荣发展,生活在日渐富裕,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一脉相承。过年过的是喜庆,是幸福,是团圆,是快乐,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愿普天下每一个人,都能过个平安快乐年,让浓浓的年味,永远在我们的生活里飘香。心是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年味作文(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