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致《中国青年报》的公开信【最新3篇】

时间:2011-03-06 05:35: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致《中国青年报》的公开信 篇一

尊敬的《中国青年报》编辑部:

我们是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代表全院同学会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敬意。我们看到贵报在报道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和客观分析,以及对于青年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深为钦佩和感动。在此,我们写信给贵报,希望能够与您共同探讨一些关于青年群体的话题,以及新闻传媒教育的发展。

首先,我们想与贵报分享一些我们对于青年群体的观察和思考。如您所知,我们身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作为新闻传媒学院的学生,我们更是深刻意识到新闻媒体在青年群体中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希望。他们具有创新、活力和激情,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负担和心理困扰等问题。我们希望贵报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报道这些问题,为青年群体发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与贵报就新闻传媒教育的发展进行交流和探讨。我们认为,新闻传媒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广泛知识面和职业素养的新闻人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的角色和责任愈发重要。因此,我们希望贵报能够关注新闻传媒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教育体系的完善,培养更多优秀的新闻人才。

最后,我们诚挚地邀请贵报的编辑和记者前来我院进行讲座和交流。我们相信,贵报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指导。同时,我们也愿意与贵报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推动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

再次感谢贵报一直以来对于青年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期待着能够与贵报的编辑部共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青年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

日期:2022年10月10日

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致《中国青年报》的公开信 篇二

尊敬的《中国青年报》编辑部:

首先,我们代表人大新闻学院的全体同学向贵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敬意。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贵报的忠实读者,深受贵报的报道所启发和感动。在此,我们想借此机会向贵报表达我们的一些想法和期待。

首先,我们希望贵报能够继续关注和报道与我们相关的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作为新闻传媒学院的学生,我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贵报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报道,这让我们有机会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事件。我们希望贵报能够继续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报道风格,为我们提供更多深入的思考和启示。

其次,我们希望贵报能够关注和报道一些关于青年群体的问题和话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希望。他们承载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负担和心理困扰等问题。我们希望贵报能够给予青年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发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引导。

最后,我们希望贵报能够与我们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我们愿意为贵报提供一些我们的观察和思考,为贵报的新闻报道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我们也希望贵报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参与到新闻报道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再次感谢贵报长期以来对于青年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期待着能够与贵报的编辑部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推动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

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

日期:2022年10月10日

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致《中国青年报》的公开信 篇三

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致《中国青年报》的公开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本科同学会

  致《中国青年报》的公开信

  读罢此文,既喜且惊。喜的是同级“同学”勇敢地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仍然端着“铁饭碗”的我们不由得大声喝彩;惊的是如此可亲可敬、堪为表率的同级“同学”,却无一人识得。 感谢“乔东同学”,感谢王素洁记者,感谢《中国青年报》,让毕业五年、天各一方的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同学聚会。这次聚会的主题是:寻找乔东,寻找新闻人,寻找新闻专业教育的共同回忆。

  抱歉,乔东同学,我们并不认识你。

  报道中提到,你来自鄂尔多斯。可是,2006级本科生仅有两位内蒙古女生。我们在想,要是有这么一位蒙古大汉,毕业分别时候难免又要多喝醉几次。 报道中提到,你旁听过高等数学。我们必须承认,高等数学的确是一门头疼的课,不少同学曾为此通宵达旦复习,原因只有一个——高等数学是大一的必修课,两学期总计8学分,堪称本科期间第一“大课&rdq

uo;。把必修课学成了旁听课,举重若轻的你难怪能做出如此勇敢的人生选择。 报道中提到,你一毕业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我们为你感到高兴,因为每一位同学的人生进步,都会得到大家的祝福。但是,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就跟我们分享这个喜讯呢?21岁本科毕业的你是否已经到了法定适婚年龄呢?

  我们害怕错过这样一位特立独行而又勇敢坚定的同学。但是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们答案,乔东本人提供的学生卡显示为“其他类别”,属于非全日制本科教育范 畴,包括临时到人大进修、网络教育旁听等情况。可以确认,人大新闻学院2006级本科没有名叫“乔东”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2010 届)本科共有142人,男生共30人,其中新闻学专业男生4人。这群男生每天一起学习、生活,军训场上为全院女生搬运西瓜,运动场上精诚配合、力争第一, 毕业期间体会别离、抱头痛哭。我们一起生活了四年,把“新闻一家人、我们爱你们”的口号喊得响亮,可惜,你未曾见过,也难以体会。

  抱歉,王素洁记者,我们并不认可你。

  不论我们现在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我们始终珍视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始终珍视新闻学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院训。这就是我 们,一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曾经学习如何用新闻呈现事实、用笔触挖掘情感、用思考探索未来;这就是我们,并非所有人都从事新闻行业,却都喜欢 阅读新闻、关注新闻,对一篇稿件评头论足,对一个说法咬文嚼字,对一个事实刨根问底。对我们来说,接受四年的专业新闻教育,意味着新闻就是一种对客观事实 极度尊重的价值、一份履行“社会公器”职责的责任感。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王素洁记者的报道有太多不实之处,采访过程充满了片面和不专业的行为。试举两 例。

  其一,对于“乔东”名字这一最为基本的事实,记者本人语焉不详。报道刊发后,我们几经打听,联系上了王素洁记者,询问采访报道情况。王素洁表示,她 确实电话采访了乔东本人,文中内容都是采访所得。当被追问为何2006级本科生都不认识乔东时,她回答称乔东改过名字;被追问乔东的曾用名时,她回答称 “我不知道,正在核实”。试问,如果连被采访人的姓名都无法核实,如何确认其接受采访时描述的细节?报道内容如何立得住脚?

  其二,采访只采纳了一个信源,缺少证据说明乔东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就学。在与王素洁记者的沟通过程中,她告诉我们,确实打电话采访了乔东,也向江苏某 职业技术学院核实相关情况,均说明乔东人大新闻学院毕业。试问,作为一位2012年入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为何不直接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求证这一 情况?为何不从公开的新闻学院网站上查看毕业生名单?为何不让乔东本人出示人大的毕业证、学位证?

  抱歉,《中国青年报》,我们必须质疑你。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拥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在新闻业内,《中国青年报》的许多报道都得到广泛赞扬,《冰点》特刊更是 中国新闻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版面作为范例,讲述许多《中国青年报》前辈记者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 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引发社会讨论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我们曾经以在《中国青年报》实习、工作为荣。但是,我们必须要质疑,这篇报道 的刊发,与我们印象中的.《中国青年报》全然不符,报道的选题、编辑机制已经失效。

  我们都知道,作为职业教育版的头条,这篇报道一定经过了选题讨论、编辑审核、排版、审校、签发等诸多流程。如此对比强烈、具有噱头的新闻点,在编辑 部讨论选题时是否经过了反复论证、研究选题来源的可信度?在准备报道、组织采访时,是否思考过核实信源、全面客观?版面编辑在改稿、拼版时是否考虑过对报 道内容进行补充核实?值班领导签发时是否对报道内容进行认真审读?

  这些疑问,答案无从知晓。但是从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报道倾向明显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只能判断,贵报的选题、编辑、签发的层层把关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报道之后的社会影响看,这篇报道已经成功地制造了新闻话题,吸引了相当的社会注意力。仅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结果达到323000条,两天内 已经有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多个大型网站转载。从网友的评论看,新浪转载的一条新闻下就有近600条评论,有许多戏谑、嘲讽 甚至攻击新闻专业教育、中国人民大学的内容。我们认为,这篇报道不仅对中国人民大学及其毕业生造成了困扰,更对数十年来广大新闻学者、新闻工作者苦心建立 的新闻专业教育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要求:

  一、“乔东”本人对冒用身份一事公开道歉。

  二、该报道作者王素洁就报道的不实内容进行公开澄清及道歉。

  三、《中国青年报》撤下原有新闻链接。

  四、《中国青年报》刊发公开更正信息,对这一事件进行澄清,并消除相关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006级本科同学会 2015年8月5日

人大新闻学院同学会致《中国青年报》的公开信【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