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词常识介绍 篇一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的表演中,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术语,这些术语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了解这些名词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京剧。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京剧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京剧。
1. 旦角(dàn jiǎo):旦角是指京剧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旦角有分小旦和老旦两种,小旦多扮演年轻美丽的女性角色,而老旦则扮演年长或威严的女性角色。
2. 净角(jìng jiǎo):净角是指京剧中扮演男性角色的演员。净角通常扮演英勇、正直、豪杰的角色,是京剧中的正面人物。
3. 丑角(chǒu jiǎo):丑角是京剧中扮演滑稽搞笑角色的演员。丑角通常有夸张的动作和幽默的台词,是京剧中的喜剧元素。
4. 生角(shēng jiǎo):生角是指京剧中扮演男性青年角色的演员。生角通常扮演英勇、忠诚的角色,是京剧中的正面人物。
5. 旦净(dàn jìng):旦净是指京剧中女旦和男净的组合。旦净搭配常见于京剧中的对手戏,展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
6. 武生(wǔ shēng):武生是指京剧中扮演武将或武打角色的演员。武生通常展现出高超的武术技巧和气势逼人的形象。
7. 花旦(huā dàn):花旦是指京剧中扮演少女或青年女性角色的演员。花旦通常扮演活泼、灵动的角色,具有艳丽的服饰和精湛的唱腔技巧。
8. 女扮男装(nǚ bàn nán zhuāng):女扮男装是指女演员在京剧表演中扮演男性角色。女扮男装在京剧中非常常见,演员需要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等方面的调整,来塑造男性角色的形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京剧名词常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京剧。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了解京剧的表演要素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名词常识介绍 篇二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的表演中,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术语,这些术语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了解这些名词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京剧。本篇文章将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京剧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京剧。
1. 心法(xīn fǎ):心法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心法包括身段、唱腔、表演和化妆等方面的技巧,是京剧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2. 面谱(miàn pú):面谱是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使用的彩绘面具。不同的面谱代表着不同的角色性格和身份,如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刚毅、白色代表阴险等。
3. 伴奏(bàn zòu):伴奏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配合的音乐。伴奏通常由京剧乐队演奏,以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为主。
4. 剧目(jù mù):剧目是指京剧演出的具体剧目名称。京剧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白蛇传》、《霸王别姬》等。
5. 三板(sān bǎn):三板是指京剧舞台上的三块木板。演员在表演中常常用脚踩击打三板,以产生声响和节奏,增强表演的效果。
6. 服饰(fú shì):服饰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穿戴的衣物和配饰。京剧服饰通常非常华丽,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剧目,服饰会有所不同。
7. 唱腔(chàng qiāng):唱腔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演唱的音乐。京剧的唱腔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通常由演员以高亢激昂的方式演唱。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京剧名词常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京剧。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了解京剧的表演要素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名词常识介绍 篇三
工尺
戏曲音乐名词。
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
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
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
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谱。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
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
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
合称板眼。
过门
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
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
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
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挂儿
京剧音乐名词。
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
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垫头
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
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行旋,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
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调门
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
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
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
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
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
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调底
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
调底系针对调面而言。
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有过小,乃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八度,演员以低八度的音来歌唱。
定弦
指弦乐器(胡琴、阮等)定“调门”的高低。
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乙字调,
京剧音乐名词。
工尺谱所用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工正调
亦作正宫调。
京剧根据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调门,西皮外弦与笛正宫调的`工音同高的称为正宫调。
比正宫调高出一度的称乙字调,高出半度的称工半调,比正宫调低一度的称六字调,低半度的称六半调,低二度的俗称趴字调。
工半调
京剧调门之一。
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软工调
京剧调门之一。
略低于正宫调,而较六字调稍高。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六字调
京剧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六”音(六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六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趴字调
亦作扒字调。
京剧调门之一。
凡低于六字调一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走边
“走边”的来源一说源于晋剧《白虎鞭·走边》中的舞蹈身段;一说是因为凡走边的人物因怕人看见而多在墙边、道边潜身夜行,故而称“走边”。
一般来说,《恶虎村》的黄天霸走边最难。
《夜奔》的林冲走边最累,《蜈蚣岭》的武松走边最吃功夫。
趟马
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粉,俗称小花脸。
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
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名词常识介绍 篇四
1.京剧行当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揺旦)。
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
丑就是丑角,俗称“三花脸”,又分文丑,武丑,铁丑。
末就是指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前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四大须生是指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2.脸谱
脸谱是运用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基本可分为六类:红、白、黑、黄、蓝和绿、金和银。
红:表示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
白:表示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
黑: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
黄:表示凶猛阴险,如典韦。
蓝和绿:表示中性,草莽英雄。
金和银:表示神秘,代表妖神一类。如美猴王和白骨精。
3.表演方式
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做就是做表和身段。
唱就是行腔。
打是结合民间武术将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
4.梨园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的代名词。
我国民间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5.京剧著名剧目
《三岔口》、《四郎探母》、《文昭关》、《空城计》、《群英会》、《借东风》、《霸王别》、《贵妃醉酒》、《龙凤呈祥》、《王宝钏》、《白蛇传》、《铡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