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篇一: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过年的日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中国人会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来庆祝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贴春联。在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一张红纸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这对联一般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贴春联不仅能装饰房屋,也寓意着希望新年能带来好运和吉祥。
另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放鞭炮。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邪辟邪和庆祝新年的到来。据传,鞭炮的声音能够吓走邪恶的力量,同时也能够驱散疫病和灾祸。放鞭炮的声音在整个城市里回荡,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除了贴春联和放鞭炮,过年还有其他许多传统习俗。比如,给长辈拜年。在过年期间,晚辈会去拜访长辈,并祝愿他们新年快乐和身体健康。长辈则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对晚辈的爱护。此外,还有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看春晚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中国人过年的方式,更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这些习俗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亲情。通过这些习俗,人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能够让人们记住自己来自哪里,记住自己的文化根源。
春节的传统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习俗,人们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正是因为这些习俗的传承,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才得以延续和传承至今。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传承这些传统习俗,让中华文化的瑰宝继续闪耀着光芒。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篇二:家庭团聚的温暖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家庭的纽带和情感的寄托。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庭团聚的温暖始终贯穿着每个人的心。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会尽可能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无论是长途旅行还是抢票回家,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到父母身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团圆饭,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样的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除了共进团圆饭,春节期间还有一些特殊的活动能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比如,包饺子。在农村,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一起包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忙碌而开心地包着饺子,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笑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拜年的习俗。亲朋好友会相互拜访,互相祝福新年快乐和身体健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深厚和友情的真挚。拜年的习俗让人们更加珍惜家人和朋友的存在,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互助的力量。
家庭团聚的温暖不仅仅是中国人过年的方式,更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这种温暖让人们感受到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一个可以依靠和归属的地方。这种家庭的纽带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情感的纽带和情谊的寄托。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家庭团聚的温暖。无论是回家与亲人团聚,还是通过电话和视频与家人交流,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和亲情的珍贵。让这种家庭团聚的温暖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长久地延续下去,让我们共同度过一个幸福而温馨的新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篇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
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篇四
时光荏苒,眼看又要过新年了,但年味一点儿也不浓。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过新年的情景来,那真是记忆犹新,年味十足……
那时候,我记得每年的腊八过后,家乡的年味就渐渐地浓了起来。乡亲们便开始张罗着过年的事情,孩子们更是日日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会早早地到集市上扯来花布,准备给孩子们缝制一身新衣服。因为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只有到了新年,孩子们才能拥有一人一身新衣服。并且,这身新衣服,只有到了大年初一才能穿在身上,以图个吉利。
我的母亲是位裁剪能手,我们姐弟三人的新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她还会做出许多花样来,比如,她会设计出样式新颖的小兜,还能用其它花布,缝成各样美观的图案,来装饰新衣服。
我兴的事情就是试穿新衣服了,因为,母亲缝制的新衣服总是那样合体。我穿上新衣服后,望着镜中的自己,心里乐滋滋的,别提有多美啦!
也就是腊月二十左右,村里的乡亲们便开始蒸白馍啦!平时,大家是不全吃白面馍的,只有到了新年,才全部换成白面馍。白面馍要蒸许多,还要蒸一些大馍,走亲戚时带上。另外,还要包一些肉包和素包等。
蒸白馍是很辛苦的事情,我记得,我们家蒸白馍时,还要请上几位大娘、婶子来帮忙,总是忙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房间里飘散着诱人的香气,那些雪白的大馍和小馍,滚落在用高粱杆编织成的“箔”上……我吃着热腾腾的新馍,感到过年真好!
接着是“炸油菜”,也就是炸丸子、炸豆腐、炸鱼块等等,村子里到处飘散着浓浓的香味……那些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油菜”,金黄灿烂,让人看了垂涎三尺。这些“油菜”,就是过新年的美味佳肴啦!吃的时候,再配上一些白菜、芹菜、萝卜、粉条等,在锅里慢慢地炖,出锅后,盛了一大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等家里来了客人,又把这些“油菜”制作成一盘盘不同的菜肴,来招待客人。
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就开始煮肉啦!平时,乡亲们是很少吃肉的,也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好好地解解馋。
我记得,父亲从集市上割了一大块猪肉,并把猪肉剁成许多的小块,放进大锅内,慢慢地煮,直到把肉煮得又烂又软……阵阵肉香逸散出来,直扑人的鼻腔……母亲会把那些带着肉的骨头,分给我们吃。真香呀!我总感觉,如今的猪肉没有那时的好吃。
蒸馍、炸油菜、煮肉,这些完成后,还要炒花生、煮荸荠、熬红薯糖等。所以说,过年,大人们是最辛苦的,而最幸福的是孩子们。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中午,还要煮汤圆和饺子。下午,就要包饺子啦!这些饺子,是用来大年初一早晨煮着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