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作文 篇一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正是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高考。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座高峰,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和学子们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不仅要回顾高考的历史,更要展望未来,思考高考的意义。
回顾高考的历史,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改革开放对高考的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考制度也日趋完善。从最初的单一命题式考试到现在的多样化考试方式,高考不断变革和创新,旨在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改革开放也为高考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环境,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高考并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它更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和人才选拔的方式。高考不仅仅是选拔人才,更是培养人才的过程。高考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信,并在竞争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业的一次总结,更是对他们品质和能力的一次考验。通过高考,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也可以看到每一个学子的努力和付出。
展望未来,高考的意义将更加深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高考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高考将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考验。高考将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作文 篇二
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应该深入思考高考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高考是一次人生的重要考验。高考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我们毅力和坚持的考验。通过高考,我们可以学会承担责任、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高考让我们学会了自律和自省,培养了我们的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力。高考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对于社会来说,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通过竞争机制,选拔出了优秀的学生,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高考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通过高考,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考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旨在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背景下,高考的意义更加重要。高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才选拔的方式。高考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信,并在竞争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业的一次总结,更是对他们品质和能力的一次考验。通过高考,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也可以看到每一个学子的努力和付出。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考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考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高考将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高考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改革开放40周年的高考,是我们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高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作文 篇三
【#高中作文# 导语】本文《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作文》由©高中作文频道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周四,首批“00后”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恢复高考,正是那个年代,影响的改革事件之一。翻开40余年的高考试卷,一道道考题,如实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点滴变化。高考前夕,多位曾参与高考命题、阅卷的专家、教师梳理考题,不禁感叹,“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从时代烙印到聚焦个人
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春天来临。全国近570万考生走进考场。
恢复高考后的首次考试,时代烙印鲜明,除了《我在这战斗的一年》的作文题,“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等时代话语纷纷入题。
1979年至1989年,中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人才储备。当时,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试卷难度系数居高不下。以1981年为例,当年全国大学录取率仅为11%。此时,考题也开始“解放思想”,1983年,高考作文首次出现一幅漫画,题目为《找水》,画面中,一个人挖水,挖了几铲,见没水,就又换了个地方,其实,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挖到水。这一漫画,打破了作文题根据材料或命题写作的固有模式,同时,也敢于针砭时弊。
此时的理科考题依旧比较常规,题干基本上是各种公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试题开始聚焦“个人”。1993年,高考科目设置为“3+2”,在全国各省推开,除语、数、外必考外,文科要考政治和历史,理科要考物理和化学。随着独生子女一代参加高考,“送考”渐成高考风景。
1999年,高校扩招,录取率大幅蹿升,越来越多的人圆了大学梦。进入新世纪,高考取消了“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报名限制,高考向所有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人敞开大门。
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
2002年,“3+X”的考试形式在本市当年春季高考中首次亮相,高考生不再考五科,而只考四科,除语、数、外三科外,文科考生考文科综合,理科考生考理科综合。这一次春季高考也是北京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始,当年春季高考、夏季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由北京自主命题。2002年夏季高考语文作文题《规则》,成为本市夏季高考自主命制的首个作文题。
从全国一张卷,到分省命题,也是为了高考的公平。一位曾参与高考命题的教师说,全国城乡发展水平不一样,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样,比如考“雾霾防治”,考“民航调度”,可能大城市的考生会答,而山村的考生就从
没听说过,显然,所有考生一张卷,并不公平。北京自主命题以来,“京味儿”渐浓,例如2004年高考语文将“北京方言”列进考题,2006年的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更是将“京味儿”发挥到了极致。长期参与本市高考阅卷的教师曾在阅卷组内部刊物中,称赞200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于无意中透出一股‘精英气’”,2005年高考阅卷则被评价成“‘新青年’的姿态”。
从押题到考查12年积累
上世纪*十年代高考备考时,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核心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点,“押中”数学、物理等科目最后几道大题的考点。但现在的高考,“押题”越来越难,因为考点已经不仅仅是高中三年,而是要考查考生从小学到高三12年的知识积累。
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增加了科学类文章阅读,甚至选择了《什么是戏曲》这样的文艺学知识短文为测试文本,散文阅读测试中考查学生赏析的意味也有所增强。理科试题题干也不再是公式,而是加入了新闻情境,例如2007年物理试卷中有一道题是希望考生为北京奥运会场馆服务的环保汽车设计太阳能电池;2008年高考物理中,则出现嫦娥一号卫星,2012年数学试题中关注了生活垃圾分类等。
2017年高考更进一步,数学科目中竟出现答案“不惟一”的试题。这是一道填空题,希望学生能通过反例证伪,给出答案。教育专家表示,设置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试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
依据今年的考试说明,高考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积累的考查。依据考试说明,语文经典阅读考查篇目从6部增加至7部,新增《论语》。英语科目中增加弘扬中华文化的内容,学生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生物科目聚焦考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达成,尤其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物理、化学学科等也体现了对实验、创新的考查。
从“不闻窗外事”到“诗和远方”
以往的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能考出好成绩;如今的高考,只读课本不好使了,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兼顾“诗和远方”,既需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需要常读报,看新闻,更要走进社会,多看看。
例如,近年的高考题中,阅读量大增。考生每分钟的阅读量需要达到40个至60个字。去年的语文试卷中多文本阅读竟是一份2500字的材料。“即便是考场上,阅读材料也要让学生心有所动,在思悟后有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毕竟,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未来。”有教师点评。
去年文综考试,如果不常去博物馆,可能答题就有些难度,例如考题中涉及故宫在环境保护和整治方面的措施、晚清谜语、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妙用等内容;而不读报,则很难取得高分,去年文综、理综试卷中,涉及了北京修编总规、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共享单车、最新命名的化学元素、*等多个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