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实用3篇)

时间:2016-05-08 06:26: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题目:英语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英语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通过分析电影中的语言、符号和情节,研究电影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以及观众如何通过电影来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本研究将结合文化研究、语言学和电影学等学科的理论,以多个英语电影为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文化认同、英语电影、语言、符号、情节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英语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媒介,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同时也承载着各种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听觉和语言的交织体验,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因此,研究英语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英语电影中的语言、符号和情节,探讨跨文化交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观众如何通过电影来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 分析英语电影中的语言交流方式,探讨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2. 研究电影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分析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如何影响观众的文化认同;

3. 探讨电影情节中的跨文化交流情境,分析观众如何通过情节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

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选择多个英语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影中的语言、符号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将结合文化研究、语言学和电影学等学科的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深入解释。

预期结果: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预计能够深入理解英语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具体预期结果包括:

1. 揭示电影中的语言交流方式,分析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2. 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探讨文化符号对观众文化认同的影响;

3. 分析电影情节中的跨文化交流情境,研究观众如何通过情节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

结论:

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英语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英语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因此,研究英语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推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题目:英语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研究

摘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英语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女性形象在英语文学中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本研究将结合文学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等方法,选择多个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英语文学、女性形象、演变、文学理论、女性主义批评

引言:

英语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演变。女性形象在英语文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和描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研究英语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英语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品中的变化趋势。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 分析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特点;

2. 探讨女性形象在不同文学流派中的演变趋势;

3. 研究女性形象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

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的方法,选择多个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女性形象的演变趋势,并探讨这些变化与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关系。同时,将结合文学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等方法,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深入解释。

预期结果: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预计能够深入理解英语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具体预期结果包括:

1. 揭示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特点;

2. 分析女性形象在不同文学流派中的演变趋势;

3. 探讨女性形象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

结论:

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英语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能够反思社会、文化和历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演变。在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研究英语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当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编辑、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在过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经创作出版了《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十部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复杂,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叙事话语凝重而不失活泼。这些小说阐释了一个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魔幻之间的黑人故事。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个个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凉、悲壮的美国黑人生活画卷。由于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莫里森先后荣获了美国小说类图书奖(1978)、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988)、诺贝尔文学奖(1993)、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1996)和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0)等。
  本课题借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框架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并非理论猜想、空间话语、或者抽象模式,而将抽象思考与日常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囊括“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环节,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列氏的空间概念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拒绝区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空间在他看来,几乎都是社会空间,因此,空间就等于社会空间。其二:空间主要包含相互间关系,空间不再是静态存在,而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现精神和社会关联。
  《爱》是莫里森于2003年10月发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评论界誉为“从痴迷、奴役到解放的优美史诗”,是她的写作巅峰。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新作《爱》中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中的兴衰演变。莫里森遵循一贯的寓“政治”于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小范围的大故事。小说以“爱”的异化为线索,涉及到种族、性别、家庭、遗弃、恐惧等,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其依据:一方面,《爱》的空间社会性更加突出,体现着虚拟世界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小说《爱》没有孤立刻画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总是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之中,其中种族意识形态、种族主义话语是空间分隔的密码,空间关系突出体现种族现实。小说的种族空间政治潜藏于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国后资本主义时期,种族对立不再那么严格,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性别对立则一如既往。《爱》反映了美国最近种族空间秩序的发展和演变,“丝镇”的空间历史演变体现文本化的美国空间历史,通过分析美国黑人以空间为媒介和工具,以空间占有以及空间秩序的修改为目标的种族出路探寻,从黑人的个体及族群空间体验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间政治书写。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而基于空间视角的研究还很少,尤其目前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空间是一个很好解读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从故事空间着手分析,小说《爱》中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比莫里森前几部小说更体现种族现实。从莫里森的写作生涯来看,《爱》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人文关怀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前几部作品所反映的结构社会空间的各种因素在《爱》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共同构建社会空间的本质。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更加切实了解、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在小说《爱》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莫里森阐明了种族、性别及阶级意识形态的空间结构动力作用,为弱势群体变革空间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 此外,虚构世界中的各种空间改造之成败得失引导我们持续思考莫里森为解决种族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探索。
  创新点:
  传统的非裔文学批评常常注重语言、叙事和声音等非裔主体构建策略,本研究认为:空间也是非裔民众构建主体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值得重视。从空间这一本时代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来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视角;另一方面,可以从空间解读中反观人类切实的空间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互动机制中的一个侧面。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类全新的空间体验,空间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体验,而文学空间问题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开创了通往空间性三元辩证法的道路,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即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同时被看作既是真实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在继承列斐伏尔的空间基础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间”概念。索亚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它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本体论前提,因此第三空间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种种旅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间、知识、权利》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也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此后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论和概念是“空间、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异托邦”,即异质空间”。
  目前,“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研究热潮。当下空间研究形式多样、角度多重、术语繁多,看似庞杂繁复,却有着相似的本质,即空间表意研究。
  (2)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谢纳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书中以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文学在文化表征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表现、再现、想象、隐喻、象征等表征方式对空问进行意义的编码重组,揭示现代性空间重组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包亚明在《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
  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通过分析各阶层民众公共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阐述了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产空间和文化传统,又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书写”和“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的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对莫里森的研究刚刚展开,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面世5年后,有了第一篇较系统的研究论文《莫里森的小说: 对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温期,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国文学、黑人女性文学专著也都着力探讨莫里森小说,1985年还出现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专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此后,莫里森的研究数量和批评视角呈逐年增长态势。(3)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莫里森研究逐渐走向繁荣。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更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同,此后,对莫里森的研究和评论呈逐渐增多和加深的趋势。
  纵观莫里森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发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恋元素,探讨了小说中黑人

女性的经历和女性之间的友谊问题。
  2、黑人文学传统与非洲渊源
  特鲁迪尔•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虚构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的小说》(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笃信、宇宙论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影响》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讨了从非洲文化、历史、奴隶制、黑人音乐等角度影响着莫里森小说的创作。
  3、心理分析
  布兰奇(Eleanor Branch)的《穿过俄狄浦斯之谜:<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寻》(《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对美国黑人和个人家庭世界的相关解读。
  4、生态批评
  因为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总是与宗教、种族主义等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乐园与复乐园:托尼•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对立与伊甸园神话》。就从自然与宗教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力量与堕落、自然与伤痛的弥合等问题。
  5、比较研究
  将莫里森与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经典作家进行比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莫里森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作为局外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麦克(Patricia Mckee)的《生产美国种族: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以及托尼•莫里森》(《Produ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专著、工具书等
  《托尼•莫里森百科全书》(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莫里森参考书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莫里森世界:小说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莫里森访谈录》(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综上,国外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显学,评论界对莫里森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一直处于多样化的发展变化之中,其研究视角、方法和切入点都在向丰富多元化发展。
  国内莫里森研究:
  国内莫里森研究晚于国外,中国对莫里森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发表了《国内托尼•莫里森译介述评》,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莫里森译介情况。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柏油孩子》、《爵士乐》、《天堂》等中译本相继出版后, 90年代初,国内莫里森研究才逐渐呈升温状态。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上,对莫里森的近作的相关成果更少。21世纪开始,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通过查阅CNKI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论文达到6000多篇,还有十几部专著。国内的主要研究状况如下:
  目前国内出版了十几部对莫里森研究的专著,其中王守仁、吴新云发表了《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族裔问题的背景下,研究了基于种族、性别问题下的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唐红梅发表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身份构建的努力尝试。章汝雯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则系统的分析了《所罗门之歌》、《宠儿》、《秀拉》和《爱》几部小说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视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曾梅的《冲突的思考,融合的启示: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从种族主义为出发点,探讨了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定位。
  国内与国外研究成果的接轨较晚,研究现象相对集中,发展、创新不够。
  (三)对《爱》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外文网上搜索及百度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总结如下:
  《芝加哥太阳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被商业作家一再浪漫化的“爱”的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笔下剥离了层层伪装,让人感到切肤之痛。
  亚马逊网站(Amazon.com)肯定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称在世作家里,小说开篇写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是托尼•莫里森。
  《观察家》( Observers)评论莫里森“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她是奥巴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学偶像。
  《新闻周刊》(News Week)评论这本小说像一颗致密的星辰,它惊心动魄,又洗练完美,堪称莫里森巅峰时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国版)称莫里森笔下斑斓世界,丰富的语言,表现人类痛苦、渴望与失落的质感十足的场景,令《爱》充满魅力。
  美国总统 奥巴马称她优雅、智慧,是引人瞩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瞩目的女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 凯瑟琳•布什称“她的每一部小说里,爱都是那么艰难、复杂而浓烈,犹如一条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莫里森本人接受访谈时称我写这本书,是想让人回忆那种“不顾一切‘全副身心,没有任何负担地去爱一个人”的感觉。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称爱是一部深刻的小说。莫里森像一个生动的画家描绘人的情绪,通过一个个精美的隐喻,将舒适开放的风格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另外,亚马逊网上书评人E.Brooke Gilbert对该书的风格、主题、人物刻画、叙事方法以及文本内容也多有赞誉。
  (2)国内研究现状:
  ○1 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解读:
  唐红梅在《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只有建构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冯丽芬在硕士论文《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中继续关注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李秀清在《女性主体的沦丧与回归——评莫里森的小说<爱>》中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 表明威胁女性主体意识的根源是种族内部的阶级与性别压迫及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
  赵莉,崔楠的《种族性别和谐——<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种族和两性冲突二元制思维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等视角解读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进种族、性别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让爱起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活状态。
  ○3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
  成思明的《论托妮•莫里森《爱》的叙事技巧》主要从小说多重叙述视角和碎片化的时空机制分析了《爱》中后民权时代的黑人的思想变化。
  ○4 从性别研究解读
  夏鸿猷在硕士论文《对托妮•莫里森《爱》的社会性别研究》中通过探讨黑人社区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阐述莫里森为重建和谐的男女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苏婷婷,杜志卿的《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托妮•莫里森笔下的比尔•科西》通过分析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5 从种族、阶级方面解读
  肖腊梅《爱与政治——评莫里森的小说爱》将爱恨置于民权运动这个政治语境下,因而带有浓厚的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思考意识。
  王守仁 吴新云的《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6 心理分析解读
  言捷智在硕士论文《论畸形的爱——托尼•莫里森 <爱> 的心理解读_》以心理学家弗洛姆和罗杰斯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压迫下畸形之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阿卫星在《对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阐释》中通过黑人女性之间失败的友谊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着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命运。
  ○7 伦理学解读
  王瑜在《托妮•莫里森<爱>中的伦理解读》中从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三个共时的维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价值的载体与欲望的对象———托尼•莫里森小说 <爱>中的女性身体》中将注意力放在主体性建立的物质基础即人的肉体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论的关注下,通过解读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揭示女性对自身身体控制的脆弱导致女性无法在沦为 “他者” 的身份中构建自身主体。
  王玉括在《爱的魅力与困惑—托妮•莫里森的新作 <爱>》中把母爱和自爱作为黑人社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杂志等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充分的论据和理论基础来论证观点。
  2、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就是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理清文本内部的层次,发现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对主题论证的支持作用。
  3、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理论指导文本细度,文本细读阐释理论、发展理论,力图做到文本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主要难点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空间理论,属于哲学范畴,使得文论理解起来难度加大。
  (2)空间理论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来一些术语的解释有了新的阐述,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另外,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关资料的搜集较难
  由于国外对于卡托妮•莫里森的《爱》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相关研究资料的数量还很有限,尤其是国外的参考文献,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的办法
  1、对于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解决的方法有:
  (1)借鉴前人分析类似的文本时的思路,寻找灵感和线索多维度地进行分析。
  (2)刻苦研读空间理论,找出该理论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侧重点。
  (3)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4)向本学科中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请教。
  2、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有:
  (1)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2)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3)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亲自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4)认真研读文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在广度有限的情况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论文开题阶段。
  广泛阅读相关论文,完成调研报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论准备阶段。
  研读列斐伏尔的相关理论,寻求该课题的理论支持,细化论文提纲,填充必要内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资料收集阶段。
  通过上因特网、本校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寻求该课题的佐证材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将文本及相关资料与理论相结合,探讨不同的人物主体空间诉求和空间实践的过程。确定详细提纲。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阶段。将相关理论重新梳理,认真修改理论与文本结合分析的不妥之处,完善论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