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中国农民工是指在农村户籍的人口中,由于缺乏就业机会而选择到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群。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将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多为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这些年轻的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机会,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变得困难,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低工资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技能的局限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他们经常面临着临时工、无合同工作等不稳定的工作环境,缺乏保障和权益保护。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他们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和社会支持网络,往往面临着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扰。同时,他们的家庭也面临着分离和破裂的风险,给家庭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权益保障。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护。
另外,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困扰,减少家庭关系的压力。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诸多问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很多人只有初中或者高中文化程度。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工资待遇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很多人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工资监管,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另外,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缺乏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在面临疾病和意外事故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赔偿。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医疗、养老和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障和救助。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也面临着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住房和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补贴,减轻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负担。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教育、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工资监管,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全面的保障和救助;加大对农民工住房和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他们的生活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80年代后农民工,也称新生代农民工正大量地流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本文主要对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农民工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其新的特征,同时指出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从制度、法律、教育、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其关爱。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新特征、培训、教育
2007年中共大会的最重要命题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而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农民工问题依然是民生问题中应给予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80年代后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大量地流入城市。他们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们奋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奋斗着,我们理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这样才有利于创造和谐社会。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一)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尽管户口本上他们仍然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同时,标榜“80后”青年人的特征——“自我”、“物质化”、“无责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样适用于他们。他们在城镇寻求职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某些方面缺乏新产业工人阶层的志气。
(二)无务农经验,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
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或只会一点点。他们中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农民之家,户籍在农村,但却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有的随同父母在城镇长大。在自身农民身份的认同中,也觉得自己外出务工经商,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感情和兴趣。
(三)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维权意识较强
生于80年代,正好是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和法制建设步入正轨的年代,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具有至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训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态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在调查中发现有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其中最想了解的依次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这种需要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细微的差别。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
(四)外出动机多为寻求个人发展
与父辈农民工外出以求生存为主的动机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考虑赚钱的同时,更把外出作为寻求自我发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为主要的目标。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出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学一门技术”和“在家没有意思”的人占到了71.4%。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60年代的农民工有76.2%的人选择了“出来赚钱”,70年代出生的则有34.9%,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有了比父辈更深更高的认识,融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条件已经成为他们找工作时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现状和问题
(一)工作情况
据调查显示,我国工资报酬最低的五个行业是农林牧副渔业、批发、零售贸易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工资都低于平均工资水平。而新生代农民工却在这五个行业的就业比例中占82.5%。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型和低技能高替代性的工作,工作层次比较低,稳定性较差,发展机会很少。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2小时,甚至有些人工作时间经常延长到24小时。而在稳定性方面,有53%的人工作不稳定,其中有26.4%的人工作很不稳定。
(二)生活状况
由于很多用人单位不能为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比较正式的宿舍,从而使得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大多选择了租房和搭工棚。而事实上租房费在他们仅有的微薄收入中占据了一大部分,因此住房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调查显示,只有30.2%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比较满意。
在生活消费方面,调查显示,总共有89.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在城市的饮食条件太差,在少得可怜的休息日里,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走入网吧、舞厅、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尝试着融入繁华的城市。
(三)身份归属状况
与父辈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更加执着。他们积极地认同所在城市,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渐渐适应并习惯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发展。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似乎理所当然地加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而历史形成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之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时常遭受城里人的白眼和歧视。一旦一个地方发生了刑事犯罪,人们也总是首先将怀疑的目光指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这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到自卑和对“城市梦”的茫然,将自己与城市隔离开来,蜷缩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三、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
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先城后乡”的不平等待遇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市场时处于劣势地位,同等条件下只能从事比较脏、乱、差的工作,即使同工也不同薪。农村一方面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政府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和合适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人,都难以预计进城后的情况。为此,需要深化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体制和政策,例如城市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打破城市公平就业的不平衡性,有效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
(二)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
一方面,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来说,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慢慢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却难以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本来就很微薄,除去被克扣、拖欠部分和日常消费之外,很难再拿钱用于教育和培训,尽管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具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可以筹集资金,依托民办高校、职校技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批轮训方式。推动政府购买或企业委托培训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培训服务。
(三)创造良好的自主创业环境
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怀着执着的“城市梦”来到城市打工,大都不愿意甚至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务农。但是,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项目以及良好的法制环境却成了创业的重要障碍。因此,相关部门可争取银行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机构的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施行专项贷款,进行小额信贷,以资助的性质、贷款的形式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资金支持。
(四)转变企业的管理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农民工主体的变换,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对待老一代农民工的那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以“出来赚钱”为主要目的,据调查,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最高,达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换0.45次。其中,近一半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不适合”,以及“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这种频繁的人员流动很容易打乱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生产计划。除了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之外,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认真刻苦地钻研业务,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真正踏实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
文中部分数据来自中国调查网。
此次调查采用参考文献及采访个案两种方案,采访对象:
陈红,男,25岁,潼南桂林人,小学学历,父母皆农民,14岁随舅舅到福建打工。
张建,男,20岁,潼南塘坝人
,张16岁辍学外出打工,因感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又于今年回重庆技术学校学习。采访后记:
此次调查采访活动不可谓不容易,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在我的家乡处处可见,采访中,我认识到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他们有着80后人的自我、物质化,又饱含涉世已深的老练圆滑,更多的是对自身前景的迷茫、无奈。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打工不单只是当初混日子那么简单,更要担负新的家庭责任,父母的养老,自己家庭的组建等等。陈红今年春节回家,正是为了自己的亲事,在亲戚的撮合下他与同村的一位女孩走在了一起,如果双方父母同意,他们将在春节结婚,过完年,陈将带女孩一同去福建打工。他的家是农村新式的二层小洋房,家里冰箱、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这是他辛苦多年置办的家当,我看得出他眼里的骄傲自豪。但同时我不禁又有些许担忧,他的人生无非就是在外打工,置家,结婚,夫妻一同打工,生子,再打工。我不知道他是否满意这样的人生,但一切似乎已经注定。相比之下,张建并不甘心自己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身份,他回到技校就是为了打破自身发展的这一瓶颈,只有掌握更高级的知识才有上升的空间,同时他坦言现在的技校良莠不齐,如今要想在技校学点真东西十分困难。从各方面看来,农民工要想摆脱这一身份很难,关于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资料比比皆是,实际操作却不容易,就像张建提到的技校问题,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运作时缺乏监管,导致民办技校鱼龙混杂,投机分子谋取了暴利,农民工掏了腰包却学不到真材实料。在此,我衷心希望社会、政府能负起自己的责任,解决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对策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农民工能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光发热。大家一起为建设和谐社会努力,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