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城区建设推动大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新城区建设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城区建设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本调研报告将重点分析新城区建设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提供城市扩容的空间
大城市的人口持续增长,居住和工作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城区建设提供了城市扩容的空间,能够有效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新城区规划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前往居住和工作,减轻大城市的拥堵和资源紧张问题。
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大城市的功能布局通常不够合理,存在产业集聚不均衡、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等问题。新城区建设可以优化大城市的功能布局,引导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新城区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住房和基础设施,使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新城区建设往往与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创新企业,新城区能够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新城区建设还可以吸引外资和人才流入,促进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四、促进城市环境改善
大城市常常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新城区建设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绿色建筑,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新城区建设还可以保护和开发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新城区建设为大城市提供了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平台。新建的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可以吸引企业和创新者,带动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新城区建设还可以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动力。
结论:
加快新城区建设对于推动大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城区建设可以提供城市扩容的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为了确保新城区建设的成功,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社会参与度,形成多方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
加快新城区建设推动大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三
2016年关于加快新城区建设推动大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加快新区建设,推动大城市发展”调研安排,市政协副主席xx一行就xx区新区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实地视察了荆北新区、城南开发区、临港工业新城、华中农高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听取了各城区建设情况汇报。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兴城壮腰、建设大城市”的战略部署,xx区以古城为核心,加快推进古城周边城北片区(荆北新区和207∕318国道片区)、城南片区(城南开发区)、西南片区(临港工业新城)和华中农高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3+2”新区建设发展格局初具雏形。
(一)荆北新区。荆北新区发展定位是“楚都新韵、陆港水城”,以旅游集散、现代服务、特色居住、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为主要城市功能,投资主体为市政府和中房集团合资组建的xx市楚天置业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开发完成后可提供用地1836亩,土地一级开发计划投资30亿。成功引进绿地集团、红星美凯龙等行业龙头企业。目前,绿地项目一期建设进展顺利,红星美凯龙、xx中学新校区、xx医院医疗中心及客运枢纽中心部分项目的土地征迁工作已近尾声,即将全面动工。下阶段将启动凤鸣大道、刘家台路、楚源路拓宽工程。
(二)城南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生态型石油机械制造基地、两湖平原新型建材基地、华中地区照明电器科技产业基地、华中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编制完成了总规、控制性详规及道路、供电、给排水等专项规划。截至目前,新签约项目2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0个,在谈项目17个,完成到位资金27.9亿元;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7个,新投产项目4个,预计今年在建项目可达30个,建成投产项目20个。启动了园区道路补板维修、华中照明产业园供水管网建设、学堂洲排水管网疏通及电力增容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
(三)临港工业新城。立足“港口+城市+产业”的港区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编制完成了新城建设规划,依托长江及江汉运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照明工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截至目前,新城完成土地征收2584亩,基本保证了项目用地安置需要。成功引进卓尔城、中纺油脂、湘商食品、宏昌集团等项目。湖北长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采用BT建设方式开展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新港大道、曲江路、九阳大道南延、新垸大道已全线开工,完成吹砂填塘约1000万立方米。
(四)华中农高区。规划总体定位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发展定位为农业高新产业集聚区,“四化”同步生态城,投资主体为市政府与省联投集团合资组建的华中农高投资有限公司。农高区总体规划正在报请省政府审批,控制性详规和各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农高投与太湖港农场、纪南镇三红村签订了核心区征地协议,其中太湖港农场已完成征地面积1727亩。成功洽谈华中淡水产品交易市场、荆楚种业、荆楚风情镇等一批入园项目,即将启动太湖大道和农高大道建设。
(五)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定位为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范区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完成了新区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控制性详规和各专项规划。围绕文化旅游策划了16个重点项目,正在向国内30强文化集团推介招商,其中成功引进曲江文化集团5A级旅游景区项目、鸡公山单元片区开发项目。完成楚都大道和雨台大道的规划设计,启动了凤凰大道和环湖大道的规划设计,预计年内可完成楚都大道南段3.1公里道路基础工程建设。下一步将尽快成立xx海子湖投资发展公司,承担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土地收储工作。
二、主要问题
(一)规划严重滞后。当前,xx区新区建设大多已超出中心城区10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由于没有新的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总体规划作指导,各新区规划各行其是,水、电、气、路、线、网、库等专项规划各自独立,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不畅,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因项目建设而反复调整规划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功能分区不明显。xx区新区建设四面开花,在建新区5个,建设时序不明确,建设重点不突出。绝大部分新区功能定位过多,主导产业界定同质化,特色不明显,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政策推力不足。旧城改造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古城人口疏散政策和明确的城中村改造方案,古城人口疏散停滞不前,还建房建设进展缓慢。新区建设中,存在城乡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标准不统一、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分配政策差别以及失地农民安置、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等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区建设。
(四)责权利不相匹配。新区建设管理体制各不相同,有的是市政府主导,如荆北新区、城南开发区、海子湖新区;有的是区政府主导,如临港工业新城;有的是省里主导,如华中农高区。新区只有管委会或指挥部层面的机构,新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项职能,以及各项事务协调和建设都依靠市区两级政府,责权利不相匹配。
三、几点建议
(一)以规划为引领,构建明晰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要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妥善整合好空间布局。
一是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尽快修编xx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中心城区200平方公里建筑土地面积范围,把xx古城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大城市建设的核心,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新的城区总体规划,科学规划产业空间,超前考虑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土地空间,为xx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二是实行规划无缝对接。要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xx区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间的协调,也要统筹考虑总体规划与新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的相互配套,明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布局,确保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
三是坚持规划引导项目建设。赋予新区规划应有的法律效力,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服从规划、裁定于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建到底,决不能因为领导意志和特事特办各义随意调整。对于确需调整的,必须科学论证,按法定程序审批。
四是力求规划建设上品位。在城市建设上要彰显高端品质,重视城市空间形象的塑造,避免千城一面。新区规划建设大到重点路段、重要节点的街景设计及沿街建筑色彩、高度等,小到店面招牌、公交站台、道路绿化等设计样式、位置、尺寸,都要通过精细规划,保证空间布局的整体性、环境设计的'科学性,美化新区形象,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并与区域功能相协调。
(二)突显功能定位,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是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立足当地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进行差异化功能定位,避免新区建设投资重叠。以新区功能定位为指导,分阶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产业带动,有计划地着力培植核心产业,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能够持续支撑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产业重点上,要根据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分不区的发展区域,突出特色分明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准主攻方向,重点扶持1至2个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顺应产业园区化发展趋势,尽快膨胀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园、特色园,通过大量产业关联密切及相关配套企业的集聚,努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效应。在产业发展上,坚持项目立区,突出重大项目带动,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依托1至2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和壮大发展,辐射拉动新区产业发展。在设立专业园区基础上,针对新区主导产业搭建引进产业发展必需的设计中心、检测中心、仓储中心、营销网络等中介服务机构,使产业由单纯的制造环节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环节进行转移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鉴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新区建设不宜全面铺开。合理安排各新区建设时序,分清先后缓急,优先选择1至2个新区重点开发建设。
(三)秉承经营城市理念,创新建设体制机制。新区建设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运用营销理念,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个性化价值最大化。
一是明确市场主体。学习借鉴“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强化新区建设平台市场化运作,绕开政策壁垒,充分借助企业在融资、经营上的优势,成立以管委会为大股东的开发公司,凭借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进行融资开发,推动新区开发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随着新区建设发展的深入,应该按照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重心下移的发展方向,做实区域管理机构,除重大事项报请党委政府决策外,由新区管委会全权负责区域开发建设、社会管理等工作,实行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简政放权,将土地招拍挂、项目审批等决策和管理权限下放,简化审批程序,实行新区有限自治。简政集权,管委会设立国土、公安、规划等部门派出机构,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集中管理模式。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与周边同类新区建设政策的综合对比研究,考虑到新区建设急需强力推进,在与周边同类新区竞争中赢得先机的现实需要,新区建设政策要更优惠、更有含金量和吸引力。在土地收益上,要明确市区两级财政收益分成比例,考虑到区政府土地征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新区建设起步阶段土地出让收益可按比例分成返还区政府,用于继续扶持新区建设。在土地征收上,要统一城乡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政策标准,不搞地区差别。在保障失地群众利益上,要对还建房建设用地指标、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加快还建房建设步伐。建设农村新社区,变村为社区,变村民为居民。同时,出台失地村民就业、养老、医保身份转换等配套政策,参照城市居民待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积极探索留地安置,有效疏导就业。
四是盘活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存量土地,通过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等,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争取更多的新区建设项目挤进省和国家盘子,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土地整理等项目也尽量安排到新区;实行城市土
地综合开发,成片争取规模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将重点项目与周边关联配套项目进行捆绑和资源整合,通过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区域价值,开展招牌挂售地,改变分割地块简单出售的传统开发方式。多渠道筹资,向上积极争取,借助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大交通建设等争取国家、省里专项资金,积累新区建设资金;利用城市资产,做好新区建设投入自身挖掘,对城市道路、桥梁、公交、园林等设施的开发权、冠名权、使用权进行招拍挂;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按照“谁开发、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等作为商品,重新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加强合资合作、利益分成。(四)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是城市发展的两个经常性内在动因,要通过旧城不断改造和新区不断开发的互动建设,实现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xx区要将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实现新老城区建设与改造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一方面,抓紧实施古城保护。xx古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为此,要尽快启动古城保护和人口疏散工作,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古城疏散政策和城中村改造方案,缓解和转移古城功能,为古城文化旅游开发奠定基础,为新区建设集聚人气和商气。当前,受国家政策限制,可先行搬迁学校、医院、银行、事业单位及公租房、棚户区、危房等,后期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搬迁行政机关单位。另一方面,加快新区建设步伐。通过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提升新区综合承载力;出台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吸引产业和劳动力向新区聚集,改善古城环境和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