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10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报告 篇一
在山西省,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保障广大民众的饮食安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月都会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并将结果进行公开。下面就是山西省10月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详细报告。
在10月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共抽检了1000批次的食品样品,涵盖了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制品、饮料、糕点等各类食品。经过实验室检测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合格样品占比为92.5%,不合格样品占比为7.5%。
从不合格样品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添加剂超标问题。在抽检的饮料和糕点中,发现了一些样品的添加剂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定的范围,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风险。其次是农药残留问题。在抽检的蔬菜和水果中,有部分样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此外,还有一些样品存在微生物污染和质量指标不合格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对于添加剂超标的样品,相关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改,并进行了相应的罚款;对于农药残留超标的样品,农户被要求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对于微生物污染和质量指标不合格的样品,相关企业被要求进行整改,否则将取消其生产许可证。
总体来看,山西省10月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较为理想,合格样品占比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格样品,这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户的培训力度,以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合格的食品,避免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对健康造成危害。
山西10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报告 篇二
在山西省,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保障广大民众的饮食安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月都会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并将结果进行公开。下面是山西省10月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详细分析报告。
在10月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共抽检了1000批次的食品样品,涵盖了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制品、饮料、糕点等各类食品。经过实验室检测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合格样品占比为92.5%,不合格样品占比为7.5%。
从不合格样品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添加剂超标问题。在抽检的饮料和糕点中,有部分样品的添加剂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定的范围,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风险。其次是农药残留问题。在抽检的蔬菜和水果中,有些样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此外,还有一些样品存在微生物污染和质量指标不合格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对于添加剂超标的样品,相关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改,并进行了相应的罚款;对于农药残留超标的样品,农户被要求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对于微生物污染和质量指标不合格的样品,相关企业被要求进行整改,否则将取消其生产许可证。
综上所述,山西省10月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相对较好,合格样品占比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格样品,这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户的培训力度,以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合格的食品,避免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对健康造成危害。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山西省民众的饮食安全。
山西10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报告 篇三
山西10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汇总情况分析报告
11月7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6年10月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汇总情况分析报告。该报告显示,2016年10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对28大类食品开展监督抽检,共抽检食品样品2965批次,共发现不合格样品55批次,不合格率为1.85%。
检出问题的食品类别为饮料、调味品、肉制品、方便食品、食用油及其制品、罐头、冷冻饮品、饼干、薯类和膨化食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水产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食用农产品等19大类。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60%,监督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品质指标不合格等。其中,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占到了不合格总数的60%,本月监督抽检中有33批次食品发现此类问题,桶装饮用水、纯净水占此类问题不合格总数的48.48%。其次是部分调味品、肉制品、方便食品、饼干、薯类和膨化食品、水果制品、蛋制品、糕点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铜绿假单胞菌超标。
据介绍,微生物指标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和其他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原材料生产、储藏、运输的卫生环境条件把控不严;未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条件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卫生环境差,生产工具清洁不彻底,设备清洗消毒不完善,人员卫生管理不到位;产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中贮藏条件不达标。瓶(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主要原因有水源受到污染,或现有的较为简单的水生产加工艺;或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从业人员未经消毒的手直接与矿泉水或容器内壁接触;或包装材料未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针对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省食药监局已责成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措施依法查处,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找问题原因,消除隐患。同时,食药监也将加大跟踪抽检力度,第一时间发布监督抽检结果,进行风险解读和消费提示,方便消费者选择和监督。(何玉梅)
相关链接:
6月1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5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汇总情况分析报告,2016年4月21日至5月20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22大类食品开展监督抽检,共抽检食品样品390批次,发现不合格样品6批次,不合格率为1.54%。
检出问题的食品类别分别为食用油、油脂及制品、调味品、饮料、方便食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糕点等。
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为,1批次小磨香油中酸值超标;1批次白芝麻和1批次即食冲调型油茶中霉菌超标;1批次桶装饮用纯净水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批次老陈醋中菌落总数超标;1批次即食冲调型油茶和1批次糕点中过氧化值超标。
据介绍,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的`程度。经分析,造成酸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如食用植物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的原料水分过高,会加速油脂的酸败;二是生产工艺不达标,如植物油精炼不到位或未精炼;三是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在夏季,受气候环境影响因素更大,易导致食品中脂肪的氧化酸败。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明显辨别出其有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霉菌和酵母在自然界很常见,霉菌可使食品贪腐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中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产品储存条件不当造成,也可能是流通环节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
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细菌之一,常存在于潮湿的环境,如土壤、水、空气中,该菌是一种条
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等特定条件下可致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一是原料水体受到感染;二是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杀菌不彻底,从业人员未经消毒的手直接与饮用水或容器内壁接触;三是包装材料清洗消毒有缺陷。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并非致病菌,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菌落总数超标原因可能是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与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或是产品的加工原料、包材受污染,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或是由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等原因导致。
过氧化值超标原因可能是原料品质较差或者成品油储存温度不当、储存时间过长,从而引起油脂氧化。长期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易对肝造成损伤,严重超标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
针对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依法查处,并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找问题原因、化解风险。同时,省食药监局将加强对问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加大跟踪抽检力度,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第一时间发布监督抽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