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空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网民权益的侵害。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了解当前网民权益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受访者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网民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权益侵害,其中包括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具体来说,有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个人信息曾经泄露过,而有近40%的受访者称自己曾遭遇过网络诈骗。此外,还有3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遭受过网络暴力的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网民权益的保护。首先,政府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于侵犯他人网络权益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其次,网络平台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会被泄露或滥用。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加大刑事惩罚力度来遏制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我们也呼吁广大网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加强密码保护等方式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总结而言,网民权益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网民权益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政府、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保护好每一个网民的合法权益。
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环境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网民权益的侵害。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以探究网民权益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方式,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网民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权益侵害,其中包括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具体来说,有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个人信息曾经泄露过,而有近30%的受访者称自己曾遭遇过网络诈骗。此外,还有2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遭受过网络暴力的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网民权益的保护。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规定对于侵犯他人网络权益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其次,网络平台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会被泄露或滥用。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加大刑事惩罚力度来遏制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我们也呼吁广大网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加强密码保护等方式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综上所述,网民权益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网民权益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政府、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保护好每一个网民的合法权益。
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篇三
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联合发布了《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调查显示,近一年来,有37%的网民因收到各类诈骗信息而遭受经济损失,近一年来全国网民因权益被侵犯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均133元。
网民最反感骚扰电话
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告诉记者,网民权益与网络安全、净化互联网环境、消费者权益等概念有相似、重合部分,但又有明显区别。网民权益主要包括安宁权(即免受骚扰的权利)、接受真实信息权、知情权、选择权以及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
本次调查显示,网民最重视的权益是隐私权,达到92%,其次是选择权和知情权。隐私权之所以最受重视,是因为其对安宁权等其他网民权益的保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关于安宁权的调查中,骚扰电话成为网民最反感的骚扰来源,紧随其后的分别是“电脑广告弹窗”和“APP推送信息”。由于2015年6月30日《通行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短信息服务市场得到一定的规范,垃圾短信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根据12321的举报数据显示,近一年基础运营商对点垃圾短信的举报量减少了25%,垃圾短信泛滥的势头有所遏制。目前垃圾短信的治理难点主要是伪基站和虚拟运营商。
“诱导用户点击”侵犯网民选择权
调查显示,80%的网民认为,“诱导用户点击”是侵犯网民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主要现象;其次是“预装软件无法卸载”,占68%。如何既方便用户体验又不伤害用户利益,合理地为用户提供选择,让用户自己决定要不要安装和卸载,是考验终端制造商的一个命题。此外,“手机、电脑中有些软件不知怎么来的”在此次调查中也占66%,此类软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颇受网民反感。
“APP获取个人信息,用户并不知情”的现象占65%。根据12321举报中心对APP敏感权限(安卓系统)进行的分析,2016年第一季度APP获取用户信息排名前五位的是:获取用户网络状态、WiFi状态、访问网络、手机地理位置和读取电话状态五项权限;另外还有开机自动启动、读取系统日志、读取联系人、修改联系人信息及读取短信内容也是安卓系统获取用户手机敏感权限的主要行为。“无法关闭广告信息”占65%,“浏览器首页被绑架”占53%。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恶意代码或病毒,存在较大的风险,同时侵犯了网民的选择权。“无法拒收的商业短信”占54%,“无法拒收的商业邮件”占46%。《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用户发送商业性信息。用户明确表示拒绝接收的,应当停止发送。
网民因侵权年平均损失133元
获取真实信息,是网民最基本的权利。本次调查列举了五种最常见的诈骗现象,其中“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现象最严重,有76%的网民遇到过;其次是“冒充10086、95533等伪基站短信息”,占66%;“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公众机构进行电话诈骗”占55%;“冒充苹果、腾讯等公司进行钓鱼、盗取账号的电子邮件”占51%;在“社交软件上冒充亲朋好友进行诈骗”占47%。
调查显示:37%的网民因收到诈骗信息而遭受钱财损失。
调查显示,近半年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
近一年来,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人均133元,总体经济损失约915亿元;9%的网民近一年来由于各类权益侵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每个网民平均时间损失3.6小时。
84%的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受到不良影响
在本次调查罗列的20项个人信息中,网民认为最重要的个人信息是“网络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占比都超过半数,分别为82%、80%、69%和65%。
在调查中,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其中21%的网民认为非常严重;84%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16%的网民无明显感受。
在个人信息中,72%的网民认为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情况最严重,包括网民的姓名、手机号、电子邮件、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其次是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占54%,包括通话记录和内容、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位置信息等内容。
12321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认为,目前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泄露的类型有通过黑客破解数据库、恶意代码等技术手段窃取,也有通过APP、社交软件等程序非法收集,通过线上和线下举办活动收集,甚至有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购买、查询、下载,还有些个人信息是由于商场、医院、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物流环节等疏于管理而被泄露。
手机APP推送广告最烦人
2016中国互联网大会公布的《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盘点了网民在参与不同网络活动或使用不同软件时遇到的侵权现象,其中手机APP推送广告最让人反感。
超七成用户遭遇垃圾电子邮件
“收到不良内容(病毒、欺诈、违法等)的邮件”是邮箱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的侵权现象,有71%的网民遇到过。“收到未经订阅的商业邮件”(占65%)和“商业邮件无法退订”(占41%)“商业邮件退订不成功”(占36%)等不规范的商业邮件发送行为仍然经常在电子邮件使用过程中遇到。“正常邮件被当成垃圾邮件”过滤掉的,占44%。受访者认为,“垃圾邮件自动过滤”和“账号安全提醒”是保护网民权益的最佳措施,分别占70%和69%。“为用户提供发件人黑名单”占63%。该项措施虽然认可度较高,但由于垃圾邮件发件人的邮箱地址极易伪造,因此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垃圾邮件箱定期提供垃圾邮件报告(避免错拦)”占55%。该措施可以帮助网民纠正正常邮件被错拦的情况,与网民的'工作生活相关性较大,建议邮件服务提供商普及该项措施。
手机APP推送广告现象严重
“推送广告或欺诈信息”和“给用户发送垃圾信息”是手机APP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侵权现象,占72%和65%;其次是“窃取用户信息”和“擅自使用付费业务”占56%和49%。
在防范恶意APP的措施中,76%的网民认为“不下载来历不明的APP”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占69%,“不连接来历不明的WiFi”占65%,“尽量不开启root权限”占45%,“不随意刷机更换系统”占38%。除了网民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外,加强“举报、联动处置机制”也很重要,占69%;另外51%的网民认为“安装手机安全软件”比较有效。
近七成用户搜不到想要内容
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时,“搜索结果不是我想要的”(占69%)的侵权现象排在第一位,略高于“搜到假冒网站/诈骗网站”(占66%)和“竞价排名和推广破坏了搜索引擎的准确性”(占65%);“搜到的网站有淫秽色情信息或附带木马病毒”占60%,“搜索条件所匹配的网站位置靠后”占57%。
受访者认为,搜索引擎给网站增加“网站标识”是保护网民权益最有效的措施,占72%;其次是“提示风险网站”,占71%;“提供个人信息保护服务,应网友请求可对个人信息进行删除”,占67%;“搜索结果中增加举报标识”占62%;“屏蔽不好的网站,保护未成年人”占59%。
网购双方应实名认证
“网络水军/虚假评价”是网民在网购过程遇到的最严重的侵权现象,占67%;其次是网购到“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占58%;“个人信息被泄露”和“假冒网站/诈骗网站”分别占51%和50%。“差评后被商家恶意骚扰”占33%,排第五位。虽然该项占比不高,但对网民的侵害程度强,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网民的正常生活;另外,由于网民频遭恶意骚扰,导致网购之后不愿、不敢打差评,影响了网购的总体评价环境,对其他网民的知情权也是一种损害。
78%的网民认为“不明来源的购物APP”是风险最大的购物渠道;其次是“网页广告展示的商品”,占65%;“社交网站/聊天好友/微商等朋友圈推荐的网购渠道”排在第三位,占57%。
在网购平台保护网民权益的措施上,“买卖双方实名认证”和“商户信息真实性保障措施”较受网民欢迎,分别为77%和75%;其次是“一定期限内无理由退换”和“畅通举报渠道”占68%和67%;“信用等级评价”和“物流跟踪”占58%和57%。
即时通信非正常登录提醒最可靠
即时通信作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
已与网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在使用的过程中,63%的网民会遇到“收到假冒、诈骗网站/网址”的现象;61%的网民会“收到商业信息”;59%网民遇到过“收到带有木马/病毒的链接”;“冒充好友诈骗”占45%;“账号或密码被盗”占39%。对于即时通信目前所做的保障网民权益的措施中,“非正常登录提醒”的认可度最高,占72%;其次是“实名认证”,占67%;“个人信誉记录”(61%)、“提供举报方式”(61%)和“对网址网站进行安全提示”(60%)紧随其后,认可度均超过60%。
网游交友广告太多
“广告太多”远超其他侵权现象,占71%;其次是“遭遇不文明言语攻击”,占52%;其他的侵权现象可以归为两类:玩家待遇不公平和玩家信息不安全。“其他玩家使用外挂”(占比47%)“厂商安排托高价卖装备”(占比31%)“账号无故被锁或者降级”(31%)“点卡没有用完就被停了”(占21%)是在玩游戏的时候遇到的不公平现象。“个人信息被泄露”(占36%)、“游戏账号被盗造成损失”(占29%)、“游戏安装软件带有木马或病毒”(占41%)是在玩游戏的时候存在的不安全现象。
在交友/社交网站/APP使用中的侵权现象排名前三位的是:“广告信息多”占71%;“打色情擦边球”占54%;“交友对象信息虚假”“诱骗用户缴纳会员费”并列第三,占50%。
受访者对于交友/社交网站/APP所采取的保障网民权益的措施,认可度都比较高,所占比例比较接近。排名依次为:“实名认证”(占77%)、“不良信用记录共享”(占73%)、“投诉举报机制”(占73%)、“对网站上传信息的审查机制”(占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