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对策,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近年来的一大热点话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对于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1. 经济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就业机会和农村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
2. 教育因素: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实现转移就业。
3. 社会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城市户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挑战
1. 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工资待遇低和职业技能不匹配等问题。
2. 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 城市化进程不均衡: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2. 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保障权益。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对策,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了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创新,中国经济,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创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金融创新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风险。因此,深入研究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路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对金融创新的支持与引导,对金融创新的影响至关重要。
2. 技术因素: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金融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金融体制因素:金融体制的改革对金融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二、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与风险
1. 风险管理问题: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2. 金融不稳定问题:金融创新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3. 不平等问题:金融创新可能会加剧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
三、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和风险管理。
2. 加强金融教育和普及:提高公众金融素养,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3. 促进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加强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避免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
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路径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经济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是提高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论文工作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
题 目:新世纪以来财政政策有效性研究
一、选题来源
新世纪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而关于这些财政政策的宏观效应如何,是否促进GDP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对于物价稳定的影响等问题都值得考虑。财政政策有效性也是目前财政理论中的前沿课题,也是关乎中国经济的重大现实课题。看到了天津大学胡琨博士的一篇关于中国2000年以前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我觉得研究一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也十分必要。
二、课题目的
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宏观财政政策进行实证分析,检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剖析财政政策的传导效应,主要从税收和政府购买两方面来考察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三、现实及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财政政策有效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国家,国有经济占据很大比例,财政政策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觑,尤其是国家提出宏观调控策略,财政政策的作用更是明显,2008年11月的四万亿计划就可见一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财政政策整体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究竟缘何采取如此策略,又是否得当,应当如何衡量,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而且,了解财政政策作用的全过程并掌握其规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理论意义: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财政政策能否有效促进经济总产出增加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没有定论。整体情况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主义流派的古典宏观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财政政策不会对产出产生任何影响。30年代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出现,政府干预被认为可以扩大需求,对实体经济有很大影响。然而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 “滞胀”问题,让以“自由经济”为基调的古典主义重新复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崛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凯恩斯的经济政策有效论提出了质疑,反对干预性政策。同时凯恩斯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在与古典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论战中,凯恩斯主义者吸收了新古典主义的研究方法,发展和完善了自己,形成
了新凯恩斯学派。它认为财政政策是一种短期总需求管理手段,即在短期内对经济总量具有调节作用,长期来看对经济总量不产生作用。其他西方经济学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都对财政政策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由此可见,当前西方经济学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仍然是财政理论中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并非无懈可击,至少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能够得到普遍认可。财政政策有效性结论的成立,还有待于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另外,各种解释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本身都还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四、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国内情况:199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财政政策成为最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特别是财政支出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更偏重于财政支出效应分析。如张清 (2002)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根据中国1952—2000年间的财政支出和GDP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出总量与GDP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和GDP的变动互为因果关系,并且财政支出对GDP具有长期均衡的正向影响。朱培标 (2001)利用我国1978一1998年样本数据,对财政支出总量与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出水平对产出的作用不明显,但财政支出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主要体现为扩张效应。胡荣华 (2002)利用我国1952一2000年的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出水平和各项财政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出总水平和各项财政支出均与GDP正相关。其中,财政基础建设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和地质勘探费两项)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而行政费用、政策性补贴支出以及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 (2003)根据1975一2001年间中国统计数据,利用时间序列自回归动态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出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抑制了财政生产性支出正的增长效应造成的。结果还表明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率正的贡献更大。而科学研究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最为显著。刚猛、张得让 (2003)对1978一2000年期间中国政府投资、政府消费与GDP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变化均与GDP增长率呈正向关系,但政府消费中的转移支付支出的变化与GDP增长呈负向关系。张海星 (2003)利用我国1978一2001年的统计数据,对实际GDP增长率与各项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基本建设、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增拨流动资金、地质勘探与工交商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及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马拴友 (2002)对1981一1999年间中国各项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税收项目,包括所得税、农业税、包括关税的工商税等,都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这说明增加各种税收对经济增长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财政支出方面,国防支出、基本建设和挖潜改造及科技三顶费用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作用不显著;支援农业和农业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政策性补贴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不显著;地质勘探和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支援农业和农业事业费支出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
国外情况:西方学者从理论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对财政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门研究。他们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既与财政支出和税收总量有关,又与财政支出和税收结构有关。从总量上看,国外学者关于财政政策对总产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另一种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最后一种认为财政政策可以增加总产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无论是他们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从结构上看,他们也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总之,国外对财政政策有效性大量的理论和实证以没有统一的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
五、完成课题的方案及主要措施
先回顾新世纪以来我国基本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下文分析做好铺垫。然后进行财政政策和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主要分析我国政府投资和产出以及税收和产出的关系。最后进行财政政策的IS-LM模型分析。静态实证分析中国的IS-LM模型,测算2000到2010年间的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小;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测算动态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利率弹性,动态实证分析中国的IS一ML模型以及财政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其中会涉及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很多计量的检验方法,如单位根,grange,协整检验。
六、课题研究进展计划
第六周,搜集宏观经济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相应图表。第七周,先熟悉常用计量方法,操作Eviews软件,用软件得出论文所需结果。第八周,完成论文第一部分,详述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财政政策施行情况。第九周到第十周,完成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第十一周到十二周,完成主体的第二部分,结束论文。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杨君昌,对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若干看法,上海:当代财经,2002年第一期
2、滑冬玲,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天津:经济纵横,2010年第12期
3、胡琨,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4年9月
4、马海涛,我国当前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对策建议,广西: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12月
5、吴凯,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四川: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4期
6、许经勇,黄焕文,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与淡出,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9月
7、LauduaDaniel,Govermennt ExPendiut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Developed Countries,PublicChoice, 1952-1976,1985,47(3)
8、Andrew Mountford, Harald Uhlig,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shocks?John Wiley,2009,4
9、Leonardo Vera,Reassessing Fiscal Policy:Perspectiv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Institude of Social Studie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