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优质4篇】

时间:2013-07-08 06:37: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旅游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本次调研报告将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旅游景点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二、旅游景点的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点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此外,一些特色民俗旅游景点、生态旅游景区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三、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政府的政策和投资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通过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投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其次,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旅游需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交通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服务质量的不稳定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本次调研报告将从旅游业的市场规模、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旅游业的市场规模

我国旅游业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总收入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旅游消费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端旅游消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预示着我国旅游业的潜力和前景。

二、旅游产品的创新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创新也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主题旅游等。这些创新产品丰富了旅游市场的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旅游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首先,国内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不仅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次,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发展前景广阔。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等。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围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工作目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旅游业发展,根据《钟山区政协2015年常委会议协商及专题视察调研计划》,经区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由区政协主席陶贵萍带队,各副主席、各专委会主任和社会发展委员会部分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于2015年5月5日至6日对我区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调研、座谈总结等方式,对全区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并对老城古镇(三线博物馆)、月照养生谷、梅花山、大河农业观光园等景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旅游业发展情况

  钟山区是六盘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借助旅发大会契机,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景观和旅游业建设,使城市建设和旅游景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魅力钟山”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不断提升。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通过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使钟山区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后发赶超的良好态势。

  (一)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在继续打造好“中国凉都”品牌的基础上,以凉都森林公园为重点,打造城市天然氧吧,“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城市客厅”。钟山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是“中国凉都”的城市中心,年平均气温13-xx℃,森林覆盖率34.3%,常年无夏,春秋相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是避暑纳凉的绝佳之地。通过大力宣传、推广,使“中国凉都”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2009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二)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努力打造“城景一体”品牌。按照100年不落后的目标要求,建设集商贸、科技、文化、居住、旅游服务为一体的高质量、高品位的现代化都市,强化商业街区的游憩性质,将钟山区打造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景既是城,城既是景,城景一体”的城市旅游景区,逐步建立步行街、美食街、商贸街、文化街、娱乐街、旅游商品街等特色街区,不断完善城市休闲服务功能。

  (三)重点推广“贵州屋脊”,以“中国韭菜坪,贵州最高峰”的形象定位,打造“贵州屋脊”品牌和环城乡村旅游带。按照《贵州省韭菜坪景区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围绕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的“贵州屋脊”韭菜坪旅游景区,制定了2013—2017年建设行动计划,以登山、赏花、科考、民俗体验、山地户外运动等为支撑,全力打造“中国韭菜坪,贵州最高峰——高山运动体验休闲度假区”,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优质、文化深邃、管理智慧的5A级旅游景区,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景区;以近郊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资源、乡村人文资源为依托,引领、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观光农业,建设外具乡村风格、内部设施完备的乡村旅社,提供价廉质优、独具特色的农家特色食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体系,打造环城乡村旅游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以老城古镇改造,三线博物馆建设为重点,努力发掘六盘水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和三线建设文化,追寻六盘水从“西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历史印迹,努力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形成六盘水独有的城市文化。依托老城古镇改造为重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展示特有的文化特色;不断提炼和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丰富三线建设文化的体现形式,建设集历史文化、工业文化、三线文化、旅游地产为一体的综合景区。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钟山区依托中心城区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历史背景、人文资源等条件,不断增加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凉都森林公园、明湖湿地公园、麒麟公园、凤池园、儿童乐园、水城古镇、三线博物馆、梅花山、天生湖等景区、景点的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大湾韭菜坪、月照休闲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产业园和梅花山生态建设等环城乡村旅游带建设,除部分在建景区、景点外,多数景区、景点具备了初步接待能力。

  目前,钟山区共有旅行社23家,星级酒店4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正在创建A级旅游景区的有凉都森林公园、贵州三线博物馆、韭菜坪、月照养生谷、梅花山和大河农业观光示范园等6个景区。辖区内挂星的农家乐22户,正在申报星级的农家乐和乡村旅社经营户50余户,主要分布在月照社区、大河镇、汪家寨镇和大湾镇等中心城区周边,环城乡村旅游带初步形成。2015年1—3月共接待旅游人数158.4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9%,实现旅游总收入7.19亿元,同比增长47.64%,钟山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钟山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各级、各部门对钟山区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近几年,以创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为目标,以独特的气候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凉都”品牌,取得很好效果,作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中国凉都”核心区的钟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方面却明显不足,推广方式和营销渠道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

  (二)资金投入不足,景区、景点建设标准不高,服务设施落后,品牌形象包装、打造滞后,满足不了游客现实需求。由于我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自然景观匮乏,要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开发优势资源,打造亮点景区、景点,树立品牌形象,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景观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三)钟山区旅游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景区、景点建设没有科学、完备的详细规划。由于对景区、景点开发没有合理布局,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旅游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行业行为不规范,很多景区、景点建设缺乏长远考虑,旅游资源开发没有重点,大小景点遍地开花,有的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现有景区、景点管理不到位,配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较差。

  (四)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区内旅游线路以及景区、景点缺乏必要的指示标识,景区、景点内部道路等级低,没有专业的旅游服务中心,没有旅游车辆,给游客出行带来不便。景区、景点内的住宿和餐饮规模较小,内部设施不齐全,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的需求。

  (五)旅游业对外开放、沟通交流、相互协调、互相支持与配合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导致我区旅游业发展视野不宽、活力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好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良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和三线文化,与外地的旅游业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互补,以至于大量外地游客在钟山区周边旅游甚至途经钟山后打道回府,导致游客流失。

  (六)政府各部门沟通、协调工作不到位。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整合资源,重点发展,才能使我区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景点)打造、人才培训等工作落到实处。

  (七)与辖区内各工矿企业的沟通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六盘水市是曾经的“西南煤都,钢铁之城”,有丰富的三线文化,在发展地方旅游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作为六盘水别具特色的工业旅游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大量的工业旅游资源还处于待发掘、待开发状态。

  (八)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旅游业发展离不开产品开发和商品交易,我区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几乎空白,直接影响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导致旅游业效益低下。

  (九)旅游业专业人才培育不够,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各类管理人才、服务人员的缺失,导致我区旅游业层次低,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水平和质量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区旅游业的发展。

  (十)全社会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旅游业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人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人们对旅游业的认识,只停留在外出旅游的层面,没有好好思考怎么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地游客到钟山区旅游观光;部分居民思想还比较落后,生产、生活习惯较差,随意丢弃垃圾污染环境、践踏绿化带、毁林开荒、私搭乱建、房前屋后脏乱差、环境卫生差等现象,影响了我区对外形象,妨碍旅游业的发展。

  三、工作建议

  调研组通过调研认为,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较好成绩。由于我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旅游业的开发、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在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调研组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研究制定科学、合理、适合钟山区发展特点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把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钟山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结合钟山区实际,充分认识钟山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渠道听取各方面意见,尽可能保护好自然景观,努力打造人文景观,各景区、景点要根据总体规划,结合景区、景点的特点,制定好相应的详细规划,旅游景区、景点建设,要有重点,分先后,既要避免自然景观因过度开发造成人为破坏,也要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按照生态和环保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旅游景区、景点,满足游客旅游、休闲、度假需求。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高钟山区对外知名度和认可度。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依托“中国凉都”品牌,深入挖掘我区旅游资源,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钟山,推介钟山;政府要明确部门负责,制作精美的旅游地图和宣传册,免费提供给各宾馆酒店、机场、车站以及周边地区进行广泛宣传,树立钟山良好形象,打造钟山旅游品牌,全方位介绍钟山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到钟山区旅游观光。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打造钟山区旅游品牌。要通过各种方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增加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以“四创”活动开展为契机,加快交通、城市环境改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加快水城河改造、地下管网建设、背街小巷环境治理等工作;对现有的城市景点,如凉都森林公园、荷城花园、儿童乐园以及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城市河道等要加强管理、维护,加快建立步行街、美食街、商贸街、文化街、娱乐街、旅游商品街等特色街区,完善服务设施,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文”七大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功能,满足游客需求。

  (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满足游客需求。要加快城市道路、出境公路、景区线路的建设、改造进度,提高道路等级,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景区线路等位置设置明显的旅游指示标识;建立游客服务中心,配置旅游车辆等服务设施,在有条件的景区、景点,开通公共交通车辆,方便游客出行;景区、景点要建设必要的宾馆、酒店、特色农家饭庄及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有条件的景区,要引进一批大型游乐设施,满足游客需求,为游客旅游、观光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

  (五)加强旅游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主动与其它省、市、县沟通交流,增强互信,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开展与其它省、市、县的沟通、合作,开阔视野,拓宽旅游业发展思路,取长补短,特别要加强与四川、重庆、海南等与钟山区气候形成反差地区的沟通、合作,制定科学的旅游线路;要进一步开拓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引进知名旅游企业到钟山区投资、开发,参与旅游策划,把钟山区旅游业建设成高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外地游客到钟山区旅游、观光、度假。

  (六)加强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整合资源,重点发展。要充分利用好“四创”活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3155工程”、“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活动的开展,打造靓丽都市,建设美丽乡村。要进一步搞好道路及可视范围内的绿化,重点搞好景区、景点及周边的绿化,对树种引进要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种植适合我区气候条件,易于生长的树种,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水城河及辖区内的河流治理,净化水质,努力打造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环保宜居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在中心城区,围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以凉都森林公园为重点,打造城市天然氧吧;在乡村围绕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以大河农业产业示范园为重点,努力发展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观光农业,培育、建设环境清新优美、外具乡村风格、内部设施完善的乡村旅舍,提供价廉质优、独具特色的农家食品、农家小吃,完善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提升环城乡村旅游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加强与水钢、矿务局等辖区工矿企业的沟通、合作,丰富三线文化,打造工业旅游。六盘水曾经是有名的“西南煤都,钢铁之城”,三线建设的主战场,这既是六盘水的历史,也是钟山区别具一格的特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认真发掘工业文化,要在继续搞好三线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辖区工矿企业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沟通、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重点加强与水钢进行深入合作,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工业旅游,展示钟山区三线文化、企业文化,让游客深刻感受钟山从“西南煤都,钢铁之城”向“中国凉都,魅力钟山”的华丽转变。

  (八)努力发掘钟山区的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提高旅游产业效益。要以水城古镇改造为重点,深入发掘钟山的历史文化,水城古镇的改造,要尽可能地保留老水城的民间建筑风格,开发、利用好老水城原有的佛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资源,树立钟山“城市之母,文化之源”的古城形象,使老水城人记得住乡愁,让外来游客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古镇文化;要结合钟山区特点,突出民间特色,开发出种类繁多、品种独特的旅游产品和商品,如水城特色小吃、羊肉粉、马坝蜡画以及根雕、盆景等,瞄准市场,包装提升,满足不同游客的购物需求,在提高产业效益的.同时,通过产品和商品的流通,扩大钟山影响力。

  (九)要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围绕旅游业,开展旅游服务业、餐饮业等方面的培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要整合培训资源,明确具体的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认真开展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特别要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导游和从业人员的培训,重点要培养一批优秀导游;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围绕旅游业发展,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对出租车驾驶员等涉及旅游的窗口部门和行业,也要有目的的开展钟山文化、旅游基础知识、旅游景区(景点)情况介绍等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窗口部门和窗口行业的热情服务,大力宣传钟山、推介钟山,让游客一进入钟山就能了解钟山。

  (十)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参与度,提升全民整体素质,树立良好钟山形象。要教育辖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居民文明程度。要以“四创”活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引导辖区居民革除陋习,树立新风。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植树、养花、种草、绿化庭院,要重点支持、鼓励旅游线路两旁和景区、景点周边居民改善居家环境,将庭院打造成小花园,使居家环境与景区、景点融为一体,要积极引导景区、景点周边居民主动参与旅游业发展,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家庭经济、庭院经济,逐步使景区、景点周边居民家庭都具有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旅游高峰及节假日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便利。

  (十一)努力发掘民间艺术,培育民间艺人,传承民族文化。结合钟山区民族特点认真发掘并整理如芦笙舞、竹竿舞、篝火舞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认真提炼,精心编排,利用彝族火把节、“四月八”苗族跳花节等少数民族节日组织演出,弘扬钟山民族文化;充分利用节假日、旅游旺季等,组织到旅游景区、景点演出,激发游客激情,丰富旅游生活。

  旅游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钟山区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坚持“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促进钟山区旅游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打造凉都旅游休闲目的地,构建美丽、和谐新钟山。

旅游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旅游景区发展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规模优势和规模效应明显。“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44.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3068.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6%和24.8%。在经济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旅游业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在拉动服务业增长和增加流动人口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指标节节攀高,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一是综合指标不断攀升。2013年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召开后, 我市相继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行社招徕游客若干奖励政策》和《旅游景区若干奖励政策》等政策,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03%,较同期服务业增幅10.3%高出近10个百分点; 20xx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16.77%。接待国内游客xx4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3%;国内旅游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17.19%,增幅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32.95万人次,同比增长9.75%;国内游客消费20.72亿元,同比增长13.xx%,高于全省增幅2个百分点。二是节假日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随着小长假制度的实行,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各个黄金周、小长假等节点消费的重要引擎。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市接待游客过万人的景区达到9家,天宁寺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到5.5万人次,龙居乡村旅游节、河口第四届湿地槐花节累计吸引游客人数均超过了20万人次,黄河三角洲动物园、万象游乐园、园博园等景区日均接待游客量均超过1万人次,全市“五一”期间游客接待情况呈现井喷之势。三是旅游需求常态化发展。除了节假日旅游形势火爆以外,我市已成为城市居民和周边游客周末游憩重要选择地和出行目的地,吸引了省内周边城市、北京、河北、天津等近鲁地区城市的游客纷至沓来,自驾游和自助游游客量占全年接待游客量比重超过60%,假日、双休日、工作日游客各占游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孙子文化旅游区、槐林温泉旅游度假区、天宁寺文化旅游区、黄河三角洲动物园、万象游乐城、蓝海逸园等主要景区点周末时段平均接待游客量均在2000人次以上,旅游日益成为市民的必需品,旅游消费常态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景区打造亮点纷呈。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通过项目建设惠民生、促发展,广借外力,启动内力,凝聚合力抓项目,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景区打造亮点频现。一是规划布局不断完善。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对全市旅游业发展重新定位,确立了“三带五区十景”的规划布局,“三带”指沿黄旅游带、南二路旅游带和东八路旅游带,“五区”即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龙悦湖休闲度假区、揽翠湖温泉度假区和天宁寺文化旅游区,“十景”包括东营园博园、黄河三角洲动物园、东营胜利石油科技馆、鸣翠湖湿地风景区、红色刘集景区、民丰湖休闲区等,着力打造体现和展示我市湿地生态、黄河文化、石油文明和历史人文等特色的旅游景区格局,形成了由点串线、由线到面的旅游发展框架。二是旅游重点项目投入不断加大。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旅游项目26个,总投资410.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8.28亿元。孙子文化旅游区、天宁寺文化旅游区、揽翠湖温泉度假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0.62亿元,东营胜利石油科技馆项目完成投资5亿

元。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度假区、市旅游集散中心、红酒文化博览园等储备项目丰富,全市重点旅游项目保持了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些重点项目的投入和推进,有力的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稳步加强。三是扶持力度显著增强。按照《旅游景区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经审核认定,对投入大、进度快的蓝海逸园、揽翠湖温泉中心、春和景明生态园、龙居桃花岛、利津凤凰滨河休闲区等重点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55万元和40万元的资金奖励,奖励资金总额达到275万元,以此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建设中。四是景区建设硕果累累。在不断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A级景区创建工作。2013年,在原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1家4A级景区的基础上,成功将孙子文化旅游区、红色刘集景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xx年天宁寺文化旅游区成功通过验收成为国家4A级景区。4A 级景区的创建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全市A级景区的整体创建,目前,全市2A级以上景区发展到32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5家。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和孙子文化旅游区正在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揽翠湖温泉旅游区和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已启动4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市旅游业大发展的基础已具备,精品产品正不断完善。

  (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我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做好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一是发展思路清晰。大力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全市已涌现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十朵金花”,即以企业为主体的“蓝海逸园”和“兵家武圣”、以景区为依托的“绿野仙踪”、以农户为主导的 “滨河人家”等亮点,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二是利民效应凸显。深入实施 “改厨改厕”工程。2013年以来相继完成两批266户农家乐的“改厨改厕”工作,落实扶持资金425.6万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得到有效改观,百姓发展旅游意识增强,涌现出万尔庄园等乡村旅游新亮点。三是创评成效突出。创建4家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开展多期乡村旅游培训班,全市已发展省级强乡镇xx个、省级特色村24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3个、星级农家乐2个,垦利县获评乡村旅游示范县,广饶县获评品牌化发展县。2015年全市有35家单位列入省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名单,另有30家单位获评“黄河人家”、“鲁艺人家”乡村旅游品牌示范户,争取到扶持资金296万元,乡村旅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富民工程。“黄河人家”入选全省十大乡村旅游品牌。

  (四)旅游要素不断完备,服务品质迅速提升。一是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着力推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推动旅游企业品牌化、集团化发展。全市旅行社达到107家,其中出境组团社10家,在全省同级市中列第一位。星级饭店达到28家,蓝海酒店集团以拥有22家中高档酒店的规模,在全省同行业排名第一位,并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东胜大厦、毓龙航空国际旅行社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黄河口国际旅行社、金桥国际旅行社通过ISO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旅游企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以及整体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二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逐步健全,建立了“xx301”、市长公开电话、网上民声、行风热线、旅游投诉电话等综合性的投诉受理体系,投诉受理和答复满意率连续多年均为100%。在评定与复核中引入第三方顾客满意度评价,结合旅游市场大检查,对不达标的旅行社、星级饭店按照规定严格实施淘汰制度,先后注销旅行社 3家,有效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81起,维护了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已建成游客集散中心2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个,另有3个集散中心正在建设中,市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提上日程。20xx年投资20余万元,完成城区及重要旅游交通节点标识牌的更新和增设。2015年计划投资58.3万元,增设32块、更新21块旅游标识牌,6月底完成全市旅游标识牌标识设置和完善提升工作,满足市民和游客出行需求。

  (五)宣传营销全面铺开,旅游形象大幅提升。一是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黄河入海”入选全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活动,继续在央视、香港凤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推介 “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旅游品牌,在《中国旅游报》开设了乡村周末专辑、在《东营日报》开设旅游专版,面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品牌影响力增强,辐射面加大,对东营城市形象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二是市场营销全面铺开。一方面,通过举办推介会、旅行社和部门联合推介、旅行社交流等形式开展二日游营销;另一方面,发挥节庆活动的集聚效应,组织开展了“好客山东贺年会”、孙子文化国际旅游节、湿地槐花节等活动,举办了第五届旅游商品展暨创新设计大赛,以节会拓市场、聚人气。三是智慧旅游实现突破。建设东营旅游资讯网,开通“东营市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信息服务平台,并与省旅游公共服务网顺畅对接,坚持日更新、日维护,共发表信息1000余篇,拥有粉丝数万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智慧旅游建设成果初现。

  (六)转型创新步伐加快,综合改革探索前行。一是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先行启动了孙子文化旅游区改革,实现国有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蓝海集团努力转变经营思路,适应新形势,创新发展“智选餐厅”,并成功申请专利。二是夯实改革基础。鲁政发〔20xx〕21号文件出台后,我市迅速拟定了落实21号文件、推动我市综合改革的配套文件,并积极推动出台。同时,在市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框架下,探索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并向市政府提交了相关建议报告,为全方位深化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三是企业集团建设初见端倪。鼓励引导旅游龙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延长产业链来发展成为大企业集团,黄河口国际旅行社依托“好客山东”旅游产品研发营销体系,发起成立了好客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其组建模式为全国首创。目前,蓝海酒店集团和黄河口国际旅行社正在联合组建旅游发展集团,以旅游集团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四是跨越联合助推产业融合。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已经并将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剂的作用,给其他产业带去新的市场、新的方向和新的商业生命周期。旅游业也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汲取了全新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资本力量,我市旅游业从业内联合发展到了跨界联合。借助全省“泰山会盟”的东风,推动旅游企业内部联合向跨越联合发展,吸引跨行业投资。“泰山会盟”期间,围绕产权结盟和营销结盟两种合作方式,双管齐下、双线并轨,取得了丰硕的洽谈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9家旅游企业签订了结盟协议,达成结盟意向企业63家,意向合作金额达到13.47亿元。其中,上海世贸集团与市龙海公司达成龙悦湖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意向,目前,各项洽谈顺利推进中。

  二、面临形势分析

  (一)旅游政策环境全面优化前景广阔。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三个坚持”、“三个改变”、“科学旅游观”、“三心三美”等新理念,制定了二十项措施,进一步明确支持旅游改革发展的政策。20xx年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旅游休闲消费确定为全国“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六大消费领域之一。我省出台《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xx〕21号),提出了转变理念、促进旅游科学发展,深化旅游改革、扩大旅游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变旅游服务方式和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发展政策等五方面具体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和意见的出台,部署系统科学、指导全面有力,对在新常态下突出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带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二)大众休闲需求扩张,旅游消费成为消费“永动机”。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全面协调,必须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做优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多样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具有强大的融合能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新常态下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的主渠道之一。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热点已接近上限,正在或即将碰到“天花板”,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旅游消费却不同,经济社会越发展,旅游需求就越大,可以无限拓展,是消费“永动机”。同时,旅游消费还是一个放松身心、康复身体、愉悦精神、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消费,而且是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等新消费热点的实现途径和“催化剂”。随着国内旅游产业化、大众化、散格化、个性化、移动化的休闲旅游时代全面来临,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总出游人次和停留时间将稳步提升,人均消费将显著增加,大众旅游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扩展将为我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客源和效益支撑。

  (三)科学发展观考核打开综合协调发展新天地。2009年国务院对旅游业定位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xx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即将发布《旅游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方案》,在全国实行“旅游消费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出游次数、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大旅游发展新指标。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并确定将旅游业纳入2015年度对17市党委、政府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挑战。

  (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带来黄金机遇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为把优质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新动力,2015年提出了倾力打造“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黄河入海、亲情沂蒙”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着力培育山东十大文化旅游新地标。我市“黄河入海”旅游品牌成功入选,并享受滨海旅游发展基金、山东旅游发展基金等资金扶持政策,这为我市旅游品牌打造和在“黄河入海·龙腾东营”品牌框架下的旅游项目打造带来了全新机遇,势必迎来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

  (五)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成为新引擎。刚刚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乡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研究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居民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这充分表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央“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在省级层面,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旅游扶贫,自2013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安排乡村旅游发展扶持资金;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各级发展改革、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旅游等部门,在金融信贷、乡村旅游发展扶持资金、全省区域战略统筹推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出游需求与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强的乡村旅游发展举措相结合,乡村旅游将是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战略性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将旅游业作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点打造。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发挥市旅游业发展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落实旅发委办公室人员编制,充实人员力量,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难题。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尽快出台落实鲁政发21号文件推进我市旅游业综合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将旅游统计指标纳入全市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绩效考核范围,配套实施《旅游景区发展若干奖励政策》、《旅行社招徕游客奖励政策》、《旅游商品研发奖励办法》等,引导各县区政府出台相应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切实增强旅游业发展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引导相关部门提高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自觉性,在土地指标供给、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相关政策支持等方面向旅游产业倾斜,共推旅游业发展,形成发展合力。

  (二)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导向机制。加大市级财政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引领作用,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到2017年增加到2000万元。在旅游产业规模小、市场发育不充分的县区,可建立政府主导投资模式,加快优势旅游资源开发进度。二是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议依照《东营市市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方案》(东政办发〔2015〕6号)文件,设立旅游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丰富旅游产品,努力提升重点景区吸引力,实现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三是建立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继续巩固“泰山会盟”活动的有效成果,支持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等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业务,建立积极、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

  (三)加快国家5A级景区创建步伐,带动景区整体增实力上水平。支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制定好创建工作方案,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排出责任分工表、时间进度表、督促落实表,扎扎实实开展创建工作。指导天宁寺文化旅游区、揽翠湖温泉旅游区提前谋划、丰富产品、完善服务,为尽早启动创建5A级景区打下坚实基础。通过5A级创建,发挥重点景区的示范带动和品牌效应,整体提升“三带五区十景”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含金量。

  (四)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在完善提升兵家武圣、蓝海逸园、万尔庄园、滨河人家、绿野仙踪等乡村旅游“十朵金花”的基础上,以绿色、生态、健康、自然为核心,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不断培育精品和亮点,力争每年新培育乡村旅游点5-10个,实现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做大“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品牌,让乡村旅游成为全市惠民富民工程。

  (五)建集团上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建设。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涉旅发展,鼓励支持华泰集团、黄河文化传媒集团等大企业集团向旅游产业延伸,开发休闲、养生、娱乐、会展等旅游要素产品,丰富旅游市场。鼓励蓝海酒店集团和黄河口国际旅行社组建黄河口旅游集团,政府进行重点扶持,力争今年在新三板上市,推动其形成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二是探索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旅游景区行政管理与开发运营相分离的新机制,推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旅游景区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由景区管委会承担,经营权交由企业的三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对年初确定的21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重点推进,采取月调度、季通报和现场会相结合的形式,切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发挥地热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槐林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揽翠湖温泉中心等温泉项目建设。加快龙悦湖休闲度假区等项目的招商工作,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市场、有品牌号召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尽快破解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

  (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一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有效方式建立市旅游集散中心,提供城市形象展示、宣传咨询、游客集散、旅游监控等综合服务。完善全市旅游标识系统,按照方案加快实施,“十一”前更换安装完毕。二是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加大通往主要景区的公路和旅游道路建设力度,适时开通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专线车,满足游客需求。引导旅行社开展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业务,提升我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协调交通部门,增开主要客源城市航线,加大现有北京、上海等航线密度,并给予旅游团队优惠价格。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实施游客满意度提升工程,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我市游客满意度,并将游客满意度提升工作纳入旅游工作专项督查内容。加强市场监管。深入落实《旅游法》,做好旅游安全生产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乱涨价、“黑导”和强迫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旅游市场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七)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一是提升品牌整体实力。持续打造“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旅游品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以“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统领,从丰富旅游产品入手,重点建设“三带五区十景”和乡村旅游“十朵金花”文化旅游项目,丰富内涵,扩大影响,并紧抓省政府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机遇,力争将“黄河入海”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参加“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持续地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广告,叫响“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旅游品牌。加强与电视、平面及网络媒体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好《东营日报》旅游专版,搭建我市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加强与淘宝、百度、谷歌的合作,对入驻同程、途牛、欣欣等旅游网站的旅游企业实施跟踪管理,形成传统媒体、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户外广告、交通媒介全方位立体营销体系。三是办好节会活动。继续办好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红光赶海拾贝节等大型旅游节会活动,努力打造 “好客山东贺年会·欢乐东营新春行”活动品牌,支持县区依托各自资源优势,举办丰富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创办“黄河入海”湿地文化旅游节,形成“黄河入海·龙腾东营”统领下的特色旅游节会品牌。

旅游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优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