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挑战
摘要:本篇报告旨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人才流失、资金不足和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增加投入,培养人才,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一、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1. 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调研发现,新农村建设在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农村交通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 农民收入增长: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就业培训等措施,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3. 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活动,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的挑战
1. 人才流失: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吸引人才回流农村成为一项难题,人才流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困难。
2. 资金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财政相对薄弱,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产业转型困难: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农村发展需求,农村产业转型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 增强政府引导: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发展。
2. 增加投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3. 培养人才: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4.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通过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转变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人才流失、资金不足和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加强引导,增加投入,培养人才,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新农村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措施
摘要:本篇报告旨在调研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政府投入,提高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问题
1. 教育问题: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2. 医疗问题: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农民就医难度大,医疗费用负担重。
3. 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
1. 加强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和医疗差距。
2.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通过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改善教育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
3.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医疗联网机制,解决农民就医难题。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农民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四、结论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投入,提高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解决了这些社会问题,新农村建设才能够取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新农村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乡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学习调研段的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针”,为了解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村两委班子,多次深入我村5个自然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铜川市东区与东坡矿相邻,铜罕线穿村而过,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农户369户,人口1489人,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有耕地2680亩,其中苹果780亩,蔬菜350亩,党员42人,两委会成员5人,组干部5人,党小组5个,村民沿川道居住,分散复杂,村道长,路面老化,低洼不平,基础较差,属村矿结合部。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我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新建了村两室、村卫生室,实施了移民搬迁,使我村向新农村建设迈进了一步。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苹果、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8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
产业结构情况:一、二组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三、四组以蔬菜种植为主;五组以林木、干杂果,烟草和粮食种植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村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0人,65周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6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参合人数1411人,参合率90%。(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下几方面:一是村组道路多年得不到修缮、巷道没有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下雨天仍无法行走,从而影响了民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村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小组村还未实现道路硬化等;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投入资金不足、投入困难,均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增加了劳动成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制约和影响,使农业增效、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08年,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在高楼河乃至全区村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苹果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蔬菜土地面积太小,无法建温室大棚,形成蔬菜产业化,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烟草、干杂果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路子不宽。
5、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移民搬迁、乡村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措施不力、制度办法不到位。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要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在项目规划上,近两年村委会在项目规划上的重点一是加强乡村公路修缮、养护,保障公路的畅通,争取能列入路面硬化项目;二保障部分村组的生产、生活用水;三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卫生共厕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和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村干部、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用3至5年,或更长时间,使我们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