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和企业用工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本报告将重点介绍调查结果,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们对各个企业的招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都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其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企业反映,虽然市场上有一定数量的求职者,但是很多人的技能水平并不符合企业的要求。这也导致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普遍采取了培训和发展计划,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
其次,我们调查了企业的用工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采取了灵活用工的方式,例如合同工、临时工和兼职工等。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和需求的波动。同时,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用工模式,例如合作伙伴关系和外包等。这些灵活用工的方式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调整人员结构和降低用工成本。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招聘和选拔机制,导致了人才招聘的困难;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导致了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导致了员工流失率较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报告揭示了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的一些现状和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用工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招聘、培训和激励机制,以及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用工方式,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加剧,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和企业用工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本报告将重点介绍调查结果,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们对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企业普遍存在对未来需求的预测不准确、用人需求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等问题。这导致了企业在招聘、培训和激励方面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确保用人与业务发展保持一致。
其次,我们调查了企业的用工结构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在用工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年龄结构不均衡、职业结构不合理和技能结构不完善是主要问题。企业反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给企业的用工结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企业的员工满意度和离职率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较低,并且离职率较高。员工普遍反映,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待遇不公平和工作压力大等是导致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和降低离职率,企业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报告揭示了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的一些现状和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和用工结构的研究和实践,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提要式标题就是把调查对象最主要的情况进行概括后写在开头,使读者一入篇就对它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YJBYS小编为你送上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XX县坚持项目XX县、旅游强县,着力推进新型产业化,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各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落户保康,企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不断在提高,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及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现行就业政策的放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剂就业的方针,企业需要用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即使招到了难以留住人,出现了“招工难、用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一、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一)人口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1个乡镇, 257个行政村,17 个社区,2013年底,全县总人口27.86万人,其中男性14.81万人,从业人员20.22万人;乡村人口16.51万人,农业从业人员14.18万人。
(二)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普遍都具有初高中以文化,其中大学以上文化在不断的提升。
(三)城镇个体、私营单位等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使得城镇私营、个体和非正规就业表现出的更加灵活性,使城镇私营、城镇个体和灵活形式就业人员迅速增
加,成为城镇增加就业的主渠道。二、人力资源供给抽样调查情况
为了把XX县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分析的更加翔实、更加准确,在全县选择了2个乡镇(马桥镇、歇马镇)做抽样调查。
现以马桥镇为例:
(一)适龄劳动力。1、年龄结构。全镇有适龄劳动力 19204人,其中:男性10739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56.2%。16至29岁3484人,30至49岁5156人,50岁以上2099人;女性 8465人。16至29岁2728人,30至39岁2645人,40岁以上3092人。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151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的 68.5%,高中和相当于高中4417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的23%,大专及以上1636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的8.5%。3、取得职业资格证书671 人。
(二)就业状况。1、就业人数。适龄劳动力就业18379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的95.7%,其中:男性10277人,16至29岁3272人,30至49岁 5061人,50岁以上1944人;女性8102人,16至29岁2615人,30至39岁2540人,40岁以上2947人。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12489人占就业人数68%,高中和相当于高中4310人占就业人数的23.5%,大专及以上1580人占就业人数的8.5%。3、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668人。
(三)未就业状况。1、未就业人数。适龄劳动力未就业825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的0.04%,其中:男性462人,16至29岁212人,30至49岁95人,50岁以上155人;女性363 人,16至29岁113人,30至39岁105人,40岁以上145人。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662人占未就业人数的80.2%,高中和相当于高中107人占未就业人数的13%,大专及以上56人占未就业人数的6.8%。3、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 人。
三、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情况
2006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定点技能培训机构认定工作的通知》(鄂劳社文[2006]101号)文件,全省各级就业训练中心、技工学校以及取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许可证》的其他培训机构。XX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及时向省厅申报,当年,XX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认定为第一批湖北省技能培训定点机构。2011年根据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鄂财社规[2011]19号)、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社发[2012]43号),就业培训工作应坚持以促进劳动者就业为目标,以工业园区、省内就业、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对有培训意愿的城乡劳动者,由社会各类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组织实施,重点是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培训,结合产业发展振兴的潜在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围绕“技能就业工程”,不断提高就业培训能力。2006年至2013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8950人,就业前培训4000人,再就业培训3800人,在岗培训12000人,创业培训6780人。
四、企业员工和求职者的愿望
通过走访部分企业员工和求职者他们的愿望是:
(一)企业员工的愿望。一是安全。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家庭、企业、社会的头等大事。职工心理没有安全感,职工生命没有安全保证,就无从谈起家庭幸福,也无从谈起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员工盼望企业抓好安全、维护安全、确保安全。二是企业发展。企业是员工的依靠。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生活才能改善;企业不发展,员工就不会有前途。三是合理增加收入。目前员工普遍反映,收入差距大,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工资增幅慢,工资与社会发展不成正比。希望根据企业效益情况,合理增长职工收入,解决职工心理不平衡的问题。三是缴纳五险一金。企业员工希望企业按照国家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全额缴纳社会保险,使其老有所养。四是子女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不再受难。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解决不好,则会给社会、企业、家庭带来不安定因素。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
(二)求职者的愿望。一是政府多加开发就业岗位,安置“4050”等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就业岗位,安置更多劳动力就业。三是政府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求职者所应聘的企业安全、社会保险等职工权益得到保障。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确保想找工作却没门路的局面。五是各类培训机构要开设适应现实期工作岗位工种培训技术,要有地方学,学有所用。
五、存在问题
一是招工难。尽管很多企业通过劳务市场、媒体招聘广告、参加招聘会等多种途径来招聘员工,但收效甚微。二是用工难。因没有符合岗位条件的工人,用工困难。首先是技术型工人短缺;其次是员工性别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再次就是员工年龄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三是留工难。首先是高端人才难留,大多数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企业“镀金”后,纷纷“孔雀东南飞”;其次是年青型、技能型员工难留,很多员工在企业积累到经验后,因各种原因“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