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企业调研报告 篇一
【摘要】
本篇报告旨在对北京市社会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多家社会企业的实地访谈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北京市社会企业在推动社会创新、促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法律环境不完善、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加强社会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北京、社会企业、调研、发展现状、挑战、发展趋势
1. 引言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社会企业在这里也发展迅速。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北京市社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为政府和社会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2. 发展现状
通过实地访谈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北京市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化的领域:北京市社会企业涉及教育、环保、就业、扶贫等多个领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2)创新的商业模式:社会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采用了社会创业、社区合作、共享经济等方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社会影响力的增加:社会企业在推动社会创新、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3. 面临的挑战
尽管北京市社会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资金短缺:社会企业在初期发展阶段往往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融资渠道有限,限制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
(2)法律环境不完善:社会企业在立法和政策支持方面存在不足,法律环境不完善,缺乏对社会企业的专门扶持政策。
(3)管理能力不足:由于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与传统企业有所不同,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缺乏成为制约社会企业发展的瓶颈。
4. 发展趋势
未来,北京市社会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和相关法规,鼓励社会企业的创新发展。
(2)资金渠道多元化:社会企业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资金,包括政府投资、社会捐赠、社会投资、创投基金等,提高融资能力。
(3)社会企业间合作加强:社会企业将加强合作交流,形成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整体效益。
5. 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北京市社会企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大对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建立专门的社会创新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和风险投资。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社会企业法,明确社会企业的地位和权益。
(3)加强社会企业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社会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4)鼓励社会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设立社会企业联盟,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结论】
北京市社会企业在推动社会创新、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法律环境不完善、管理能力不足等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加强社会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北京社会企业调研报告 篇二
【摘要】
本篇报告旨在对北京市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其创新性、可持续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多家社会企业的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北京市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其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
【关键词】北京、社会企业、调研、运营模式、创新性、可持续性、影响
1. 引言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经济实体,其运营模式对于社会企业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北京市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为政府和社会企业提供指导和参考。
2. 运营模式的创新性
通过对多家社会企业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北京市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1)社会创业:社会企业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社区合作:社会企业与社区居民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提供社区服务,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3)共享经济:社会企业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
北京市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
(1)社会影响力: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2)经济效益:社会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组织能力:社会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长期稳定运营。
4.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北京市社会企业通过创新的运营模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就业:社会企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就业困难人群实现自我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2)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教育、环保、扶贫等服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3)推动创新:社会企业通过创新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推动社会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5. 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北京市社会企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场地等扶持政策,降低社会企业的运营成本。
(2)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社会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3)鼓励社会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结论】
北京市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其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
北京社会企业调研报告 篇三
2015年北京社会企业调研报告
本报告为北京市社工委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北京现代企业研究会在北京市社工委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北京市社会企业的调研和培育工作,形成《北京社会企业调研报告》,这是全国第一份区域性社会企业调研报告。报告的调研对象是北京地区的14家社会企业,相关数据主要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创始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访谈式问卷调查取得。
一、 调研情况
(一) 机构基本情况
1、机构成立时间
图1:机构创建时间
如图1所示,所有机构均成立于2000年以后,其中2家机构成立于2001-2005年,8家机构成立于2006-2010年,4家机构成立于2011年及以后。经计算,14家机构的平均存续时间为5.43年。
在欧美等地区,社会企业是在公益组织发展上百年以后才有组织地出现的。和欧美地区不同,在北京,公益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出现,社会企业紧随公益组织在2000年以后大量涌现。
2、机构规模
图2:机构年收入(2013年)
如图2所示,14家机构中,有7家2013年收入在100-200万(不含100万)之间,有4家在100万及以下,1家在200-300万(不含200万),1家在300-400万(不含300万),1家在500万以上。经计算,14家机构2013年平均收入为185.71万元。
所有受访机构2013年收入小于1000万,均属小微企业;结合5.43年的平均存续时间和185.71万元的平均年度收入来看,受访机构与商业企业相比,发展速度缓慢。
3、机构注册类型
图3:机构注册类型
如图3所示,14家机构中有8家在工商部门注册(其中3家因工作需要,正在申请民政部门注册),1家在民政部门注册(有工商注册的计划),4家同时在工商及民政部门注册,1家未在大陆地区任何部门注册,也在争取民政部门注册。
造成受访机构注册类型多样的原因,不仅和社会企业的来源有关(如部分机构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部门,部分机构从商业企业转型而来),也和政府相关政策有关(如部分机构原本计划在民政部门注册,但由于政策限制选择工商部门注册,但一直没有放弃申请民政部门注册,有的机构原本选择工商部门注册,为了顺利申请政府资助,又同时选择民政部门注册)。同时选择工商和民政部门注册的机构,基本上还是一对人马两块牌子,其商业部分和社会公益部分独立和配合的有效方法还在探索之中。
4、对社会企业的认知
图4:是否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并认为自身是社会企业或计划成为社会企业
如图4所示,所有机构均表示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认为社会企业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并认为自身是社会企业或计划成为社会企业。
经过有关机构多年来的不断努力,社会企业概念已在受访机构中有了很好的认知。
5、对利润分红的认知
图5:机构分红情况
如图5所示,14家机构中,2家机构无数据,其余12家机构中,有1家表示不可以分红,所有利润应用于机构的扩张和社会目标的实现,11家表示可以分红(分红比例也有差异,比如有机构明确表示30%利润不能分红),但是其中至少有9家未分红(原因是这些机构尚处于发展期,有的尚未实现盈利,有的将盈利用于产品研发,无力分红,有的为民政部门注册,但有工商注册计划且愿意分红)。
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企业分红比例的意见均来自于国外经验和学者研究,而各国社会企业的官方分红标准各有不同,学者对此也各持己见,因此各机构对于社会企业是否应该分红、分红比例是多少也持不同态度。分红有利于激励管理团队和吸引外部资源注入,不分红有助于保持机构的独立性和目的的纯粹性,应慎重决策。
(二) 创始人情况
1、年龄
图6:创始人年龄
如图6所示,14家机构的创始人年龄为21-60之间,其中31-40岁的为6家,51-60岁的为5家,41-50岁的为2家,21-30岁的为1家。
受访机构创始人31-40岁和51-60岁的人占多数。其中51-60岁的创始人所在领域基本为养老助残等传统社会领域,而31-40岁的创始人所在领域则稍显多元。
2、性别
图7:创始人性别
如图7所示,14家机构共有22位创始人,其中12家机构创始人数量为1,2家机构创始人数量为2,1家机构创始人数量为3及以上。21位创始人中,仅有4位男性。
受访机构的创始人中女性的比例高达82%,远高于商业企业创始人中女性比例不到30%的比例。
3、动机
图8:创业动机
如图8所示,14家机构中只有3家机构的创始人是事业型创业,其余11家为情感型创业。
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商业企业可分生存型和事业型两类,二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商品交易赚取利润。和商业企业不同,受访机构的创业动机分情感型和事业型两类,其中情感型创业的创始人应平衡情感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4、合伙人
图9:合伙人情况
如图9所示,14家机构中有8家机构除创始人以外无合伙人,2家机构有1-2位合伙人,3家机构有2位以上合伙人,1家机构正在建立合伙人制度。
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曾说:“对于一个创业机构而言,团队的重要性大于商业模式和行业选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构成长环境变化快速的情况下,只有建立一个精干的核心团队,机构才会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否则单靠创始人自身是难以应付机构的管理、营销、公共等诸多事务的。合伙人的缺失是制约机构成长的因素之一。
5、培训经历
图10:是否参加过企业相关培训项目
如图10所示,14家机构中有12家机构的创始人参加过企业相关培训,其中有8家参加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以下简称:BC)组织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4家创始人参加过其他组织提供的培训,2家机构创始人没有参加过企业相关培训。
受访机构不缺乏参加各类企业相关培训的机会,这些培训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不过,这些培训多是普适性的,个性化不足。有针对性的、深度的辅导和扶持成为很多受访机构的迫切需求。
6、国际交流
图11:是否参加过国际交流
如图11所示,14家机构中,10家机构参加过国际交流活动。说明和商业企业相比,北京的饿社会企业拥有更多与国际同类型的一流组织交流的机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组织的参会参展、基金会组织的交流学习等)。
国际交流让受访机构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了国际一流组织的发展经验。不过,如何将这些经验本土化,使其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机构的发展水平,也成为了受访机构面临的难题。
(三) 商业化水平
1、战略与模式
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是决定企业基因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商业企业甚至有“战略是企业的生命”、“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的说法。因此,商业企业高度重视机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设计。
受访机构在机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设计方面,和商业企业相比存在差距。有的机构战略决策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具有随意性;有的机构承担了本不应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发展包袱。
2、管理水平
(1)员工培训制度不健全
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企业长远发展。良好的员工培训制度将机构战略和核心需求与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相结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受访机构员工培训制度普遍不健全。多数机构仅对员工进行了基本技能的简单培训,缺乏培训的系统化、制度化和日常化安排,有的机构认为为员工提供外部机构组织的学习活动就是培训,更有机构认为员工培训就是“灌输虚的东西”,没有意义。
(2)机构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相关核心理念的塑造和传播的过程,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激发员工的斗志,还可以对员工起着行为约束作用,引导整个企业保持健康向上的氛围。
受访机构对机构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甚理想。有的.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机构视觉形象的塑造层面,有的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早晚会和表彰先进,缺乏对机构的理念、文化等的提炼和传播。
(3)人员设置不科学
人员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员设置,可以充分发挥人员的作用,使保持良好的运转效率。
受访机构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机构人员岗位职责不清,经常出现临时调配的情况,这样不仅使员工难以专注本职工作,影响了机构工作效率,还使得员工绩效难以评估,从而使机构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体系。
(4)人员梯队建设较差
人才梯队建设能够引导企业从企业内部和市场中发现优秀人力,在实践中培养大批人才,同时激发人才的创造精神,形成继任者的人才源泉,为实践企业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受访机构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表现不佳。多数机构由于缺乏合理的员工培训和激励体系,人才的培养速度较慢,经常出现机构一发展人才就紧缺的情况,因此很多机构普遍出现“1+N”的人才阶梯结构,即创始人带领一堆相同级别和能力的员工。
3、宣传与营销
(1)媒体宣传
成功的企业也往往是善于开展媒体宣传的。因为,他们深知树立企业品牌是长期的工程,而巧妙借助媒体力量是树立企业品牌有效方式之一。
多家受访机构比较重视媒体宣传,部分机构借助媒体对公益事业的关注获得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但是,总体看来,受访机构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依然存在以下问题:难以将媒体对机构和创始人的关注转化为对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存在较大程度的被动性,难以主导媒体传播过程;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危机公关的能力不强等。
(2)产品销售
对于社会企业而言,产品的销售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品销售,社会企业就没有经济实力去完成社会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一样,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通过产品销售,赚取利润。
受访机构在产品销售上存在诸多不足: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往往从自身资源出发,较少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和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产品差异化不足;销售渠道方面,不仅缺乏建设经验,也缺少系统设计。
4、外部资源吸引
(1)商业才人吸引
社会企业是用商业的手段和智慧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商业人才对于社会企业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优秀的商业人才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运营理念,还可以帮助企业整合资源,优化产品,开拓市
场。很多受访机构表示在吸引商业人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主要原因包括:机构发展战略不清、激励机制缺乏,难以吸引人才;过分强调报团取暖,不主动拥抱商业社会。
(2)外部投资吸引
外部投资,尤其是股权投资近年来已经成为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里有近60%的企业上市前接受过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资金困难,还为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营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从而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快速成长。能否吸引到外部投资,尤其是外部股权投资,成为判断一个企业价值的重要标杆。
受访的14家机构中只有3家机构受到商业股权机构的投资,投资总额方面,1家在100万以下,1家在500-1000万之间,1家在1000万以上。其余机构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未受到投资。因此,受访机构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投资的参与,更需要自身固本强身。
二、发展建议
(一) 政府
1、 制定社会企业认定标准
厘清目前商业企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没有明确界限的混乱局面,从组织目标、收入来源、利润分配等方面出发,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并可操作的社会企业认定标准,将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区分开来,有利于社会企业自身明确经营目标、规范经营制度、清晰参与方预期等,同时有利于政府对社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明确管理规范、落实具体措施等。
2、 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企业服务力度
将社会企业作为单独门类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整合优质资源优先在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计生特殊家庭服务、信访服务、矫正服务、扶贫与社区发展、生态保护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福利领域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提升社会企业承接购买服务的能力,促使社会企业的自身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且,运用社会治理理念谋划系统的政府购买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利于构建新型政社关系和社会格局。
3、 鼓励专业组织为社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政府要在购买服务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市场化运作,形成良性发展环境。以政府可以以购买服务、委托课题等多种形式鼓励专业组织,如企业、高校等,发挥自身所长,为社会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同时对提供服务的专业组织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政府的引导力量促进多种专业资源向社会企业聚集,提升社会企业从规划到执行等各个方向的建设和发展能力,帮助社会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4、 制定社会企业政府扶持政策
参考北京市扶持福利企业、高新企业发展的经验,系统制定除购买服务之外的社会企业扶持政策,如将社会企业的发展纳入北京市的社科规划、给予社会企业适当的各类税收优惠、给予社会企业服务和产品良好的信用评级、等同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社会企业、应届毕业生选择社会企业就业给予北京落户政策、对于购买社会企业服务或产品的企业予以支持等,以保证社会企业发展初期有足够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
5、 建设社会企业孵化园
参考各地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经验,建设社会企业孵化园,为初创期的社会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办公场地、适当的经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并有计划地引进为社会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科研等服务的机构,社会企业的聚集也利于彼此沟通信息、交流成长经验。对于批准入驻孵化园的社会企业,由园区管理机构与其签订孵化协议书,办理相关入驻手续,并将相关资料报备,通过园区管理建立起沟通政府和人才、资本与技术、科技和产品、研发和市场的桥梁
6、 对社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政府以投资方式促企业发展的角色正在逐渐转变——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直接投资者转变为间接投资者,这种做法同样可以在社会企业领域借鉴。由政府牵头设立社会企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于社会企业初创期,从而培养出一批极具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好的初创期社会企业快速成长,为商业化投资机构进一步投资规避一定风险,引导其后续投资,并为企业提供上市辅导等,用“接力棒”方式将社会企业做强做大,为中国乃至全球社会企业的发展树立崭新榜样。
(二)企业
1、 树立正确的利润观
勇于言利,处理好社会效益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的关系,要清楚知道经济效益的实现是社会效益得以可持续实现的前提,在不妨碍社会目标的前提下争取利润最大化,同时对利润分红做出限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外来投资,要敢于描绘和阐述经济效益以吸引更多的合作资源;利用多种场合,宣扬正确的利润观,拒绝对社会企业进行道德绑架。
2、 学习现代商业管理
现有社会企业多数是从社会组织转化而来,对商业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不是十分了解。这种情况下,更要多学习商业企业的运营经验,开阔眼界;积极搭建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赢得市场的尊敬,实现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建设与自身商业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培养职业化、专业化、行业化的工作队伍。
3、 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的公益之风方兴未艾,社会企业建立信息整合通路,敏感捕捉各种有用信息,同时积极行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组织的发展服务,不能“坐、等、靠”。比如积极申请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借助免费名额等方式参加北京大学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中欧商学院MBA培训等;与大学、知名企业、爱心人士等合作,借助其专业力量,提升社会企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