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无锡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民间工艺。这些工艺不仅是无锡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和传承无锡传统民间工艺,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选择了无锡的剪纸、刺绣和泥塑三个传统民间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剪纸是一种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图案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的芭蕾舞”。我们参观了一家剪纸工坊,在工匠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剪纸的过程。这项工艺需要精湛的手艺和耐心,每一刀每一剪都需要准确无误地完成,才能呈现出精美的剪纸作品。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剪纸工艺的独特之处,也更加珍惜这一传统工艺。
刺绣是一种利用针线在织物上刺出各种图案的技艺。无锡的刺绣工艺以其精细、细腻而闻名于世。我们参观了一家刺绣作坊,亲眼见到了工匠们精湛的刺绣技艺。在工匠的指导下,我们也尝试了一下刺绣的过程。这项工艺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每一针每一线都需要精确地刺绣才能呈现出美丽的图案。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刺绣工艺的复杂性和技巧性,也对无锡的刺绣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泥塑是一种用黏土制作成各种形象的艺术形式。无锡的泥塑工艺源远流长,其作品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我们参观了一家泥塑作坊,亲眼见到了工匠们灵巧的手法和独特的创作思路。在工匠的指导下,我们也亲自体验了一把制作泥塑的过程。这项工艺需要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手工,每一处细节都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呈现出精美的泥塑作品。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泥塑工艺的技巧和艺术性,也对无锡的泥塑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也亲身体验了这些工艺的制作过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民间工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将这些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无锡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民间工艺。为了进一步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选择了无锡的剪纸、刺绣和泥塑三个传统民间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剪纸是一种以纸为材料,用剪刀剪出各种形状图案的艺术形式。我们参观了一家剪纸工坊,观摩了工匠们的剪纸技艺,并亲自体验了剪纸的过程。剪纸工艺需要工匠们具备精湛的剪纸技巧和丰富的创作想象力,每一刀每一剪都需要准确无误地完成,才能呈现出精美的剪纸作品。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剪纸工艺的独特之处,也更加珍惜这一传统工艺。
刺绣是一种利用针线在织物上刺出各种图案的技艺。无锡的刺绣工艺以其精细、细腻而闻名于世。我们参观了一家刺绣作坊,亲眼见到了工匠们精湛的刺绣技艺。在工匠的指导下,我们也尝试了一下刺绣的过程。刺绣工艺需要工匠们具备耐心、细致的手工,每一针每一线都需要精确地刺绣才能呈现出美丽的图案。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刺绣工艺的复杂性和技巧性,也对无锡的刺绣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泥塑是一种用黏土制作成各种形象的艺术形式。无锡的泥塑工艺源远流长,其作品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我们参观了一家泥塑作坊,亲眼见到了工匠们灵巧的手法和独特的创作思路。在工匠的指导下,我们也亲自体验了一把制作泥塑的过程。泥塑工艺需要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手工,每一处细节都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呈现出精美的泥塑作品。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泥塑工艺的技巧和艺术性,也对无锡的泥塑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也亲身体验了这些工艺的制作过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民间工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将这些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学院名称: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实践地点: 江苏省无锡惠山泥人厂
实践主题: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调查
实践时间:20xx年8月9日 至20xx 年8月15日
队 长: 马悦
队 员: 倪郁佳 蔡添华 曹智丽 邵洁 吕华荣 倪佳 陈璞阳 朱煜
周建玮
传统民间工艺
——人未亡艺将绝
背景:近年来,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生产力与传统文化差异,城市化、全球化迅猛推进,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
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面临艺绝人亡的窘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
实践目的:此次活动将围绕“无锡传统工艺”为主题,主要调查研究无锡传统工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以及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有各种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更加深入的了解无锡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透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找出民间工艺陷入“人未亡,艺将绝”尴尬境地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
之惠山泥人篇
惠山泥人
软件工程(动画)1班 邵洁
蜚声中外的惠山泥人,始于南朝,盛于明代,无锡是著名的泥人之乡,自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艺术大师倾其精力和心血,精心探索,使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和弘扬。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
从清代中叶开始,惠山泥人已进入了兴盛时期,其艺术发展也渐趋成熟。
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广为人知,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
但是目前,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遇到这么一位热心的先生。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他还是相当的年轻,原本有份稳定的工作,工资也不低,但是他却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学习泥人的制作,然而他们从事泥人的制作的工资并不多,而他这么做纯粹是兴趣使然。结合当下的形势,人才的流失无疑是造成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一重要原因。但就这一方面,我们的实践小组得出结论就是要培养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工艺的兴趣,同时要适当的提高工资,从另一方面来诱惑人才的流入。
当然在采访中也有长辈给我们分析,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是因为政府部门不够关心,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必要的宣传作用。所以我们呼吁当地政府要尽到自己的职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找工艺的足迹
软件工程(动画)1班 蔡添华
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对工艺品越来越忽视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前往惠山泥人厂进行了一场寻找工艺品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惠山泥人产生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惠山有“江南第一山”美誉,无锡人把惠山看作是无锡人的福气,在惠山寺的山门口,就是惠山的两条主要街道;直街和横街。这里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泥人店。传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早在北宋年间,大诗人苏东坡途经无锡时,留下了“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据说真正的惠山泥仅有十八亩半的面积,泥质细腻柔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被称为“磁泥”。
在采访惠山泥人厂是得知惠山泥人一直在慢慢的发展。早期的惠山泥人,以儿童玩具为主,统称为“耍货”。春季,江苏地区有不少地方要举行迎神赛会活动。庙会上,艺人们用盘子托着泥玩具在人群中叫卖。这时的泥玩具大都是用模具生产的。它以质朴的彩塑语言、活泼的表现手法、优美的艺术造型和丰富多彩的题材,生动地反映了无锡地区的民俗民风和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清代晚期,惠山泥人的生产日趋专业化
,涌现出大批技艺精湛的专职艺人。惠山泥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产品开始转入高档。随着市场的需求,艺人们开始强化手捏工艺的特点,着力刻画人物,形成了惠山泥人“细货”——手捏戏文。
惠山泥人厂的师傅说惠山泥人在制作上有“粗货”和“细货”之分,“粗货”就是用模具生产的一些像《大阿福》、《蚕猫》这类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泥玩具。而“细货”则是以手捏为主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由于内容大多是以戏曲为主,因为又被自然数为“手捏戏文”。 手捏泥人是随着戏曲在江南流行而兴盛起来的,它塑造戏曲人物为主,也表现市民生活、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手捏泥人,不用模具,由艺人直接捏塑而成,造型设计以突出人物为主,特别注意把握人物的神态、动态,做到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现在的惠山泥人已经没有粗货和细货之分了,在制作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作品不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创作出了具有现代风格的泥人作品。
在惠山泥人厂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泥人作品,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清明上河图》,那座泥人作品规模庞大,非常的有气势,而且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惟妙惟肖,连细小的树叶都十分的逼真,这不禁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崇敬感。
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位从南艺毕业的陈师傅,他年纪轻轻,当我们问之他为什么要从事这项工作时,他的答案出乎了我们的意料,陈师傅说他当年毕业后其实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薪水也很高,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那份工作来到了他热爱的泥人制作行业,虽然现在的工资不如以前,但他还是很快乐,因为从事泥人制作一直是他的梦想。陈师傅说现在愿意从事泥人制作行业的人并不多了,因为从事泥人制作的钱不多,所以这门艺术有可能会渐渐的消亡,这是人未亡而艺将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泥人历史悠久,怎么能让它消亡在一个优秀进步的社会中呢。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重视起这门艺术,拨一些资金让热爱这门艺术的人更好的从事这项工作,让它继续发展壮大下去。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强大魅力,我们一定要杜绝人未亡而艺将绝这种现象,让惠山泥人为21世纪再添上光辉的一笔。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
之无锡刺绣篇
无锡精微绣
软件工程(动画)1班 曹智丽
在这一个炎热的暑假,我们参观了无锡市的惠山泥人厂。走过热闹的站前商贸城,穿过拥挤的闹市区,我们来到了相对安静的惠山山脚下。不同于市中心的的繁华,在这里,入目的皆是像小镇上才有的一长串的矮矮的小平房,破旧、萧索,甚至有的上写了大大的“拆”字。由于是中午,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样的大热天出来闲逛,只看到公园前还未完成的新建的壁墙,孤零零的暴晒在太阳底下。看样子,这里大概会有一次大整修。让我们安心的是,
惠山泥人厂的老旧的门依然静静的矗立在这一同样老旧的街道上。
惠山泥人厂里有很多无锡传统的工艺美术,而泥人厂不过是一个总称而已。我在小队里,主要是参观无锡的精微绣。在这个安静的艺术坊里,精微绣只有占了一个小小的角落,比起苏绣,精微绣确实只是米粒之光,但就在这里,出了一个现代最有名的锡绣伊人——赵红育。
赵红育,女,生于1958年4月,汉族,江苏省无锡人,刺绣艺术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学会理事、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1996年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刺绣)。
1973年,赵红育师从无锡著名刺绣老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华慧贞学习刺绣,1979年调入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研究和创作工作。在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在继承锡绣传统的基础上,整理创作出戳纱针法一套87种,又有许多创新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切马鬃绣”的基础上创新品种“马鬃绣”,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特别是首创成功的双面精微绣,作品卷幅微小,内容丰富,构图精巧,绣技精湛,与一般双面绣相比,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用针用线用料用色上更严谨讲究,尤其在绣刺细部时,须将一根丝线分成七十至八十分之一,局部细微之处,无法用笔勾勒,全凭手眼与心灵相通方能绣成。
在全国刺绣行业中独树一帜。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省市重大的工艺美术评比、展览中获金奖银奖。
作品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被国家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作品,《百鸟朝凤》、《饮中八仙》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作品《百寿图》获全国旅游产品一等奖,
发绣长卷作品《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获“中国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获江苏省大阿福金奖。
许多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著名人士收藏。许多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巴西、斯里兰卡、新加坡、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得到高度评价和赞赏,并为海内外收藏家所追捧。
赵红育端坐在木制的专用刺绣工作台边,一针一针,像母亲温柔的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般,绣出祖国的大好江山、嫔女的一颦一笑。但可惜的是,她这一手神迹却没有后继者,其实这也是所有传统工艺师的担忧。刺绣工作需要耐心与深厚的美术功底,而现在对此有兴趣的人已经不多了。
离开泥人厂时,街上人已经多起来了,吆喝的、叫卖的、打牌的,热闹又祥和。但是中国神奇的传统工艺,能否想这街道一样,繁荣昌盛?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
之留青竹刻篇
篇二: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摘 要: 民族民俗旅游是我国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人们议论热门话题。民俗旅游资源是构成民俗旅游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各地发展民俗旅游业及开展民俗旅游服务的基础条件。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 以家乡无锡为例,从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三个角度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I
序 言
民俗旅游是一种以民间风俗为体验对象的文化旅游活动,通过民俗旅游可以在遍览一方山水、愉悦身心的同时感知异域风土人情和植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的对比反差中品赏传统文明遗留的淳朴韵味,激发旅游者爱乡土的热情和寻根固本的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地方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旅游系列已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构成特色旅游系列产品,成为开发潜力最大的一支劲旅。可以预见,民俗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如何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更能迎合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求新、求异、求知、求同、寻根等心理需求。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II
一. 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环境
(一) 地理环境
1. 位置 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2. 境域
全市总面积为4627.47平方公里(市区1643.88平方公里,其中建
成区面积2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90%;水面面积为13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0%。
3. 地形
4. 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江阴、宜兴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兴地区山体均作东西向延伸,绝对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江阴和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
三茅峰,海拔328.98米。
4.气候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天气炎热多雨;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连阴雨、寒潮、冰雹和大风等。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作物种类繁多。
(二) 历史环境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 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
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
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
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
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三) 人文环境
无锡是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太湖出土的大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宜兴发现你的古人类下颔骨化石等等,证明了一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无锡太湖地区。而锡山、阳山、江阴、宜兴等地发现的原始民族聚落遗址均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食物记载。可见,无锡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居住和进行生产的适宜场所。
距今四、五千年前后,无锡进入良渚文化时代,当时的农业与制陶、琢玉等手工业的发展,对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有过一定影响,并成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商代末期,周太子泰伯偕弟仲雍从西北岐山迁来江南,在无锡梅里筑城立国,号“勾吴”,并把当时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耕种技术哥文化知识传承过来。从此,江南无锡一带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吴地文化也由此发端。因此,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既有史前人类活动与居住场所和遗址遗存,又有历代各朝留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名人书画石刻艺术珍品与典型古朴的园林建筑,以及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等等,缤纷璀璨,反映了吴域文化的丰姿异貌,别样异彩。此外,自六朝以来,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寺院殿堂遍布各地;宋代以后书院林立,诸多著名学府也在无锡设立。还有明清以来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为今人留下的珍贵史料和许多古今著名文人、名士、学者的诗文名篇、学术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切都是吴文化所孕育的结果,代表着吴文化的精髓。
(四) 经济环境
无锡是我国江南盛产鱼米花果的富庶之地,既有流贯市域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又居长江三角洲腹地,扼东西沪宁要道,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治利,使无锡 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商业活动颇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无锡的经济实力有了惊人的提高。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无锡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小康,并开始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旅游业的新奇满足了这一方面日益高涨的需求。无锡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 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现状
(一)分布
无锡总面积达4787.61平方公里,划分为崇安、锡山、惠山、滨湖等七个区,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和习惯也会不同。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惠山区。惠山区的前身为名闻遐尔的“华夏第一县”——江苏省无锡县,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吴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惠山区最为著名的 第 3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