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精彩6篇)

时间:2017-02-08 07:22: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生物实验报告 篇一

标题: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条件实验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分析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光照条件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引言:

光照是植物生长中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质,维持生长与发育。因此,光照条件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为了研究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分析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植物: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进行实验,如小麦苗。

2. 光照条件:设置三组不同的光照条件,分别为高光照组(12小时光照,1000Lux)、低光照组(12小时光照,500Lux)和对照组(12小时光照,自然光照)。

3. 实验过程:在相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每组分别种植10株植物,定期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和根系长度。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在高光照组和对照组的植物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和根系长度明显高于低光照组。在相同的生长时间内,高光照组和对照组的植物生长迅速,叶片绿色度高,根系发达。而低光照组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呈现黄绿色,根系短小。这表明适宜的光照条件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光合作用和植物激素调控。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植物能够更多地合成有机物质,从而促进生长。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调控因子,光照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和运输,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综上所述,适宜的光照条件对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迅速,叶片绿色度高,根系发达。这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优化光照条件提供参考。

生物实验报告 篇二

标题:酶活性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酶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分析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探讨酶的最适温度和酶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超过某一温度后则会迅速降低。

引言:

酶是一类催化生物反应的蛋白质,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至关重要。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温度的变化会改变酶分子的构象,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和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为了研究酶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测量了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并分析了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酶:选择一种常见的酶进行实验,如过氧化氢酶。

2. 温度条件:设置不同的温度,如10℃、20℃、30℃、40℃和50℃。

3. 酶活性测定: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量酶的活性,通过测定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或底物浓度的变化来评估酶的活性。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在低温下,酶的活性很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加,达到一个最高值;超过某一温度后,酶的活性迅速降低。这表明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酶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释:酶分子构象和酶的稳定性。温度的升高会增加酶分子的动力学能量,使其构象发生变化,增加酶与底物结合的能力,从而提高酶的活性。然而,当温度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酶分子的构象发生严重变化,导致酶的活性迅速降低。此外,高温还会破坏酶分子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使酶失去活性,即酶的失活。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酶活性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超过某一温度后则会迅速降低。这对于理解酶的催化机制和优化酶催化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实验报告 篇三

  分子生物实验,这是在以往的实验训练中没有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等,所涉及的通常只是某个数据的测定或某种物质的提取,实验持续的时间通常也就两三个小时;而分子生物学实验,每次会持续一天时间。不过最重要的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整体大实验的概念。实验设计得与科研比较相似,毫不夸张的讲,每个实验都可以直接用于科研。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实验设计的概念,不是单纯的实验技术的堆砌,而是根据自己的目的,有机的将各种方法组合起来。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入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素质。而且我感觉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我们所做的实验中一门设计到比较"高深"知识或新问题的实验,能激发出我们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兴趣。

  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亲身体会生物学研究的苦辣酸甜,得到正确实验结果时刻的畅快感,那是无法言明的。下面谈谈我的经验:

  1操作要求精确——严谨仔细是关键

  分子实验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移液枪,精度一般在微克级别有时甚至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试验时精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小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接下来的实验失败。而菌种转化接种操作更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因此更需要耐心与集中。要做好实验,我的经验是,先熟悉仪器的操作规范,在能够熟练的操纵仪器后,实验就简单多了,快、准、稳是分子实验操作的成功三要素。还有防污染是关键!

  2仪器使用自动化——了解原理

  实验室的电子仪器主要有PCR仪,离心机,荧光照相仪等。操作这些仪器的关键在于是否了解仪器按键设置及作用,说明书对仪器的使用有详细说明。而且这些电子仪器大多都是电脑编程的,具有自动化程序控制,因此在操作完成后,就不太需要操心了,但一些注意事项任然是需要留心的,否则也会有可能造成仪器损坏。

  3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做好防护

  不可否认,分子实验是所有生物实验中危险程度最高的实验之一。主要原因是分子实验的试剂可以直接渗入皮肤并且嵌入细胞DNA链中造成DNA突变甚至是染色体畸变,因此在进行这些危险操作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带上防护手套,操作完毕后需要进行清洗工作。液氮的使用要做好防护,防冻伤。

  老师把整个课程安排的十分合理,给我们许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在遇到问题时,鼓励我们积极思考,和我们一起讨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他们要求严格,待人和蔼可亲,实验要求严且对实验技术的知识的深刻掌握与理解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都很认真完成了每一次的实验,每个人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每一个小实验的成功,对于我们这些"初生之犊"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不过失误也是常有的,经历过失望、后悔、无奈,检讨分析,最后重新开始。一波三折的记忆清晰的印在脑海中,这种深深的挫折感,再试一次的勇气,我会一生记住的。

生物实验报告 篇四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现就自己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体会。

  一、亲自动手,激发兴趣

  比如“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只是这个活动需要近一个星期的观察时间,在融洽整个活动中要安排时间就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交流。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了七个步骤的记忆,忽略了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注重了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骤的独立性。所以老师应该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和教材示例让学生理解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某一步骤的强化训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三、科学训练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

  1、是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解剖观察鸡翅”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组织构成了器官,我们可以将鸡翅换为柑橘,价廉物美,效果一样。

  2、是以试题的形成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但还是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学生兴趣浓些。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

生物实验报告 篇五

  实验:

  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先低后高)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思考回答:

  1、在进行低倍镜观察时,使镜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什么地方?为什么?

  2、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平面还是凹面?

  3、怎样计算出视眼中的图像的放大倍数?

  4、若视眼中“e”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到视眼中央?

生物实验报告 篇六

  实验名称: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报告(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