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作文高中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最有名的莫过于包粽子和赛龙舟了。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楚国的诗人屈原因政治受挫而投江自尽,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纷纷驾船划桨,放爆竹,打鼓声以驱赶鱼虾,还有的人在江边投放米饭,以免鱼虾吃到屈原的身体。从此以后,人们每年都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包粽子。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物,用糯米包裹着各种馅料,再用竹叶或者粽叶包裹起来,经过蒸煮而成。粽子的馅料有很多种,有甜的,有咸的,有肉的,有素的,品种丰富,口味多样。包粽子是一项需要技巧的活动,首先要准备好糯米和各种馅料,然后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接着将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或粽叶中,再用细绳系好,最后放入锅中蒸煮。包好的粽子煮熟后,香气扑鼻,口感Q弹,吃起来十分美味。
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赛龙舟。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船,前部有一头龙的形状,龙头朝前,尾部有一只龙尾,龙尾朝后。龙舟上有一排划手,他们要同时用力划桨,保持节奏一致。赛龙舟是一项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队员们需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向前划行。赛龙舟的过程中,队员们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还要保持团队的整体性,这既考验了个人的能力,也考验了团队的协作能力。
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节日,通过包粽子和赛龙舟等活动,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团结精神,也能够增加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与家人一起包粽子、赛龙舟,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让我们传承和发扬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高中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习俗,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就是吃粽子。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物,由糯米加上各种馅料包裹而成,再用竹叶或粽叶包裹起来,经过蒸煮而成。粽子的馅料有很多种,有甜的,有咸的,有肉的,有素的,品种丰富,口味多样。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粽子,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另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赛龙舟。龙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船只,长条形,前部有一头龙的形状,龙头朝前,尾部有一只龙尾,龙尾朝后。每年端午节,各地都会举行龙舟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参与者。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参与赛龙舟的人们需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够向前划行。这不仅考验了个人的能力,也考验了团队的协作能力。
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挂艾草和赛艾草包。艾草是一种具有独特香气的植物,被认为具有驱邪、消瘟疫的作用。在端午节,人们会将艾草系成一束,挂在门口或者窗户上,以驱邪祛病。同时,人们还会将艾草包裹在布袋中,放在衣柜或者抽屉里,以保护家人的健康。
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节日,通过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团结精神,也能够增加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与家人一起共度端午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高中 篇三
【#高中作文# 导语】本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高中【三篇】》由©高中作文频道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篇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篇二】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偶然间,我从网上看到去年,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我非常惊奇,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我想,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们的节日》,那一个个传统、有趣的节日,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节日》一书,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通过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篇三】
“节分难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是因为当时捞救投泊罗江而死的屈原所传承下来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龙舟不再只是单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了。它演变成了一项最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的运动。赛龙舟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
包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芦苇叶在外围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当然,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区,就会包出不同的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虽然风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着老百姓对屈原这位伟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之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个,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虽是众说纷纭,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与魅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
史,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从而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次,端午节还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与心愿。如果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