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节日的作文 篇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习俗之一。这一节日一直以来都被世人所尊重和喜爱,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寒食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中国,最初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说屈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以示对国家和人民的痛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人们开始在每年的寒食节这一天禁火,不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对于方便快捷的追求,寒食节的庆祝方式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很多人并没有遵守寒食节禁火的传统,而是选择外出就餐或者使用电磁炉等现代化的厨具来烹饪食物。这种改变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生活压力,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传统的烹饪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冷食。
尽管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寒食节的意义和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寒食节不仅是对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纪念,更是对于爱国精神的追忆和弘扬。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庆祝方式,我们都应该记住寒食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纪念和庆祝寒食节。可以组织文艺演出、举办传统乐曲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中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来传播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一传统节日。
总而言之,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无论在传统庆祝方式还是现代庆祝方式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庆祝方式,我们都应该将寒食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寒食节节日的作文 篇三
前几天上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关于寒食节的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介子推的人,在他的主公重耳逃亡在外的时候,他一直跟随左右。在重耳饿昏了以后他就把自己的肉割给重耳吃,才得以存活下来。
在重耳当了国君之后他却忘记了,曾经割肉救自己的`介子推的事情。介子推并没有据理力争没有宣功邀赏。而是带着他的母亲隐居绵山。
重耳为了逼他下山接受自己的封赏,就放火烧山。可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都没有下山。结果介子推就被火给活活烧死了。之后身为晋文公的重耳就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晋国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有着高尚气节的人,而把这个节日一代代传了下来。
听完这个故事后,我的感触很多。同时我也决定以后再这一天里只吃冷食。今天就是寒食节了,我决定不吃热饭,纪念介子推这个有独特气节的人。
寒食节节日的作文 篇四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寒食节,但我相信每一个节日的后都会有它的一个故事。有关寒食节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呢?
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
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在古代,寒食节食品有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同时,踏青、插柳、造酒、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雕画鸡蛋比赛也是寒食节倍受欢迎的活动项目。
寒食节节日的作文 篇五
寒食节有一个传说是发生在战国时期。
晋献公的一个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设计谋害死了太子的申生。
太子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而到处流走逃亡。
逃亡中唯有介子推一直跟随左右。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