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一
在教育领域中,品德与社会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社会意识的人。在我参与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反馈三个方面总结我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
首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程内容是多样化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识。我们的课程包括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道德价值观的存在,学习到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注重把道德与社会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道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教学方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在讲授环节,我会结合实际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不同的意见。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共同完成一些探究性的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最后,学生反馈是评价品德与社会教学成效的重要参考。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和班级讨论,我收集到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积极评价和反馈。他们表示通过这门课程,他们学到了很多关于道德和社会的知识,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案例分析等,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积极有效的学生反馈,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二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做一个道德良好的人、如何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在我参与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性。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总结我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
首先,教学目标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核心。在我的教学中,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注重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优秀案例,我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模块,并在每个模块中设置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其次,教学方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践、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在讲授环节,我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实践环节,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模拟职业体验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道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在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不同的意见。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最后,教学效果是评价品德与社会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和学生反馈,我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我也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三
一、学期目标
本期来,本人承担了四、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四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五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
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