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

时间:2015-07-08 09:24: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一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门科目,地理的知识点涉及广泛,内容丰富。本文将对高一年级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回顾。

1. 地球与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由大气、水和陆地组成的复杂系统。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它是一种用符号和图形表示地球表面和地理现象的工具。

2. 大气与天气

大气是地球的外围气体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成分组成。大气的状况对我们的生活和农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大气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天气是指某个时间和地点的气象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等。

3.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地下水和冰雪储量较大。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4.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震

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对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变动具有重要影响。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评价地震强度和地震影响的重要指标。

5. 岩石与地质作用

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构成物质,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对岩石和地壳的改造作用,包括构造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6.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对土地的利用、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破坏等。

7. 人口与城市

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总数。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一年级地理的知识点涉及地球与地图、大气与天气、水资源与水循环、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震、岩石与地质作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人口与城市等内容。复习时要结合地图、实地观察和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同时,多做习题和模拟考试,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对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回顾,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二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一年级的学习中,地理的知识点涉及广泛,内容丰富。本文将对高一年级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回顾。

1. 地球与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由大气、水和陆地组成的复杂系统。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它是一种用符号和图形表示地球表面和地理现象的工具。地图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和投影方式。

2. 大气与天气

大气是地球的外围气体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成分组成。大气的状况对我们的生活和农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大气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天气是指某个时间和地点的气象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等。天气的变化与气压的分布有关。

3.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地下水和冰雪储量较大。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4.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震

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对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变动具有重要影响。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评价地震强度和地震影响的重要指标。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和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5. 岩石与地质作用

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构成物质,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对岩石和地壳的改造作用,包括构造运动、风化和侵蚀等。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和地壳变动具有重要影响。

6.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对土地的利用、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破坏等。人类需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7. 人口与城市

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总数。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带来了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高一年级地理的知识点涉及地球与地图、大气与天气、水资源与水循环、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震、岩石与地质作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人口与城市等内容。复习时要结合地图、实地观察和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同时,多做习题和模拟考试,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对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回顾,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三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2.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3.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4.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

  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

  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

  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

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洋流向凸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

  凸高凹低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

  一陆南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3.等高线图中海拔与高差的计算方法:

  悬崖顶部绝对高度a≤顶部绝对高度(海拔)

  断层处相汇等高线x条,等高距h。

  悬崖底部绝对高度b-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b

  相对高度(x-1)×h≤相对高度<(x+1)×h

5.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6.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值;回归线之间地区,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高一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