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一
杜甫草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郊区,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被誉为“诗圣”。杜甫草堂是他晚年居住和创作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最为安逸和平静的时光所在。现在,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参观杜甫草堂,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和他的作品。
首先,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正门。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的匾额,上书“杜甫草堂”四个大字,字体挺拔,气势雄伟。进入正门后,便可以看到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中种满了花草树木,绿意盎然。庭院的中央有一座小亭子,亭子的顶部是一块琉璃瓦,十分美丽。亭子里面陈列着一些关于杜甫的文物和图片,展示了他的生平和创作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主厅。主厅是一座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风格典雅,保存完好。主厅内有一座杜甫的雕像,他面容慈祥,目光坚定。主厅的墙上挂满了杜甫的诗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作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品格。
然后,我们参观杜甫草堂的后花园。后花园面积广阔,有许多古树参天,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花园内有一条小溪,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溪边有数座小亭子,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景。花园的尽头有一座小山丘,山上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杜甫草堂的美景,感受到诗人在这里创作的灵感和情怀。
最后,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纪念馆。纪念馆是专门为了纪念杜甫而建立的,内部陈列着杜甫的文物、手迹和生平事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杜甫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精湛而独特,被誉为“杜体”。纪念馆还设有一些展览区,展示了杜甫与其他文化名人的交往和影响。
参观完毕,大家对杜甫草堂的了解应该更加深入了。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更是一个见证了杜甫伟大成就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创作热情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二
杜甫草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郊区,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达,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甫草堂是他晚年创作和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最为安逸和平静的时光所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参观杜甫草堂,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和他的作品。
首先,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正门。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的匾额,上书“杜甫草堂”四个大字,字体挺拔,气势雄伟。进入正门后,便可以看到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中种满了花草树木,绿意盎然。庭院的中央有一座小亭子,亭子的顶部是一块琉璃瓦,十分美丽。亭子里面陈列着一些关于杜甫的文物和图片,展示了他的生平和创作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主厅。主厅是一座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风格典雅,保存完好。主厅内有一座杜甫的雕像,他面容慈祥,目光坚定。主厅的墙上挂满了杜甫的诗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作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品格。
然后,我们参观杜甫草堂的后花园。后花园面积广阔,有许多古树参天,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花园内有一条小溪,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溪边有数座小亭子,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景。花园的尽头有一座小山丘,山上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杜甫草堂的美景,感受到诗人在这里创作的灵感和情怀。
最后,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纪念馆。纪念馆是专门为了纪念杜甫而建立的,内部陈列着杜甫的文物、手迹和生平事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杜甫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精湛而独特,被誉为“杜体”。纪念馆还设有一些展览区,展示了杜甫与其他文化名人的交往和影响。
参观完毕,大家对杜甫草堂的了解应该更加深入了。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更是一个见证了杜甫伟大成就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创作热情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篇三
有关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杜甫草堂导游词一: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导游词二:
各位团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诗中写道到”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我借用这个诗句欢迎大家游览成都杜甫草堂。我们沿着中轴线参观,游览的时间是两个小时,游览时请大家紧跟团队,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性建筑,蜚声全球的著名文学胜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草堂,是经元、明、清各时期的修葺和扩建,特别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庆16年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的规模和格局。各位团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大廨、诗史堂。
现在我们来到草堂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工部祠。大家请看,工部祠东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诗句”懒性从来水竹居”。西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恰受航轩”,取自杜甫诗句”野航恰受两三人”。这两栋建筑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享殿的主体地位。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庆16年时重建的,虽经后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请大家看工部祠外的这幅对联,上联是:锦水春风公占却;下联是:草堂人日我归来。人日是指正月初七,这幅对联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轶事。杜甫流寓成都时,好友高适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适的帮助。唐肃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这天,高适赋诗《人日寄杜二拾遗》赠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和牵挂。五年后高适病死与长安。十年过去了,到了唐代宗大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旧诗文,无意中在书箱里发现了高适的这首诗。此时,杜甫的老友故旧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见故友的赠诗,不禁伤感十分,只有借诗文表答对古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全诗感情真切,泪洒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对联作者何绍基,时任四川学政,以书法名于当时,其诗作在咸丰、同治年间被誉为学苏东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与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丰4年也就是1854年,何绍基在南充主持完科举考试后,在返成都的途中拟成此联。到正月初七人日这天,何绍基在草堂题就对联。
上联指杜甫独享锦水春光,将浣花溪的秀丽风光变成了优美的诗篇。下联借用杜甫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表达了对前贤的景仰。请大家注意,对联中何绍基以”我”与”公”相对,并使用了”归来”二字。显然,何绍基含蓄地表达了自命是杜甫继承者的深意。这幅对联挂出后,文人墨客竞相效仿,每年人日这天都来到草堂,挥毫吟诗,凭吊杜甫。人日游草堂就逐渐成为
了成都的风俗。现在我们进入工部祠参观,大家请看,中间的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边的是南宋诗人陆游,右边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工部祠里为什么会有陆游与黄庭坚的塑像呢?清嘉庆年间,草堂重修完工后,乾隆时的拔贡杨方灿建议塑陆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陆游与杜甫忠君爱民”心迹相同”。到了清光绪年间培修草堂时,又以”心迹相同”的原则,为黄庭坚塑像。陆游、黄庭坚二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时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后都不曾忘记蜀地。由于三位古代贤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贤堂。
好,工部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各位团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随后我们去参观按照杜甫诗意恢复的茅屋景区。
我的景点讲解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