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作文关于贴对联 篇一
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过年正是贴对联的最佳时机。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以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贴对联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艺术,它寓意着祥瑞和吉祥。
贴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宫廷。后来,这个习俗逐渐传播到百姓中,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贴对联通常由两幅对称的横幅组成,上下两行,左右对称。对联的内容通常是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如“岁岁平安”、“阖家欢乐”等。贴对联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繁荣和幸福。
贴对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首先,对联的内容要与节日主题相符,表达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其次,对联的字体要工整,字迹要端正。最后,对联的布局要对称美观,每个字的位置要准确无误。贴对联的过程也是一种团聚的机会,家人可以一起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到新年的氛围。
贴对联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依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期间贴上对联。人们用对联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顺利,也是对新年的一种期许。同时,贴对联也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怀。
贴对联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学观念。通过贴对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贴对联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的体现。
过年的作文关于贴对联 篇二
贴对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之一。对联是由两幅对称的横幅组成,用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幸福。贴对联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
贴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对联的形式还比较简单,内容大多是吉祥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有规律、有讲究的艺术形式。如今,人们在贴对联时,不仅仅追求对联的内容吉祥美好,还注重对联的字体和布局的美感。
贴对联的过程也是一种团聚的机会。在家庭中,贴对联的任务通常由家长或长辈担任。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亲手贴上对联,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一种家庭和睦、团结的象征。通过贴对联,家人们可以共同感受到新年的氛围,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贴对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达对新年的祝福,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美学观念。通过贴对联,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贴对联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贴对联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依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期间贴上对联。贴对联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一种传统仪式,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贴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的体现。
总之,贴对联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更是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贴对联,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贴对联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的体现。
过年的作文关于贴对联 篇三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春联也叫对联、门联、门对、对子、门贴。
一大早,我妈妈就准备好浆糊贴春联。我和爸爸洗漱完毕后,就拿着春联,端着浆糊来到大门口。我先把春联铺开放到地上,爸爸就用毛刷把浆糊刷到春联上,然后,他拿着上端,我拿着下端,慢慢地把春联贴到墙上。不一会,我们就把春联贴好了。
我向后退了几步,欣赏起我们的杰作。我仔细一看,大叫起来:“爸爸,你怎么把福字贴倒了呀?”爸爸笑着对我说:“福到了就对了,我们就是让它到了。”“为什么呀?”我疑惑不解的问。爸爸说:“你不知道,这里面是有缘故的啊!”接着,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农民不识字。到了春节,他看别人家都贴春联,他家很穷买不起春联。于是,他就找到一位好心的教书先生帮他写一幅春联。教书先生知道他不识字,怕他贴倒了,就帮他写了一个‘福’字。他道过谢后就高兴拿着春联回家了。结果他还是贴倒了。有几个小孩发现后,就笑他把‘福’字贴到了。他却高兴说:“福到了好呀。”后来,他这样的做法被人们广为流传了下来。这就是‘福’字贴倒的缘故。接着爸爸又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节的传说。
春节很快就过完了,我们又回到学校了上课。有时候回想起来,我觉得今年的春节过得最有意思,还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过年的作文关于贴对联 篇四
每年过年,我们家都会回农村过年,而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这是习俗,也是习惯。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走在乡间小道上,我敢保证,只要有人家,就会有春联。吃完饭,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春联,品味品味,绝对也是一种享受。如今的农村,乡亲们的文化品位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甚至还有自家撰写的颇有个性的春联,市场上买回来的也都十分新颖,几十户人家没有一户的春联是重复的。有几首至今难以忘怀: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欢度春节;大顺大财大吉利作文/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
这些春联洋溢着清新、典雅、古朴、率真的韵味。春联似画,春联似诗,分明显示着家乡人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春联是对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祝福,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除夕夜,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少不了的是祝福,团年饭,大家坐在一块儿,举杯欢庆,少不了的也是这份祝福;大家一起在家门前贴上春联,这也是对家人的一种祝福;春联离不开祝福,祝福离不开春节,春联与春节本就是一对。
春节贴春联,过年送祝福,团团圆圆,幸幸福福,一副小小的春联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就是我的年味,我的年味尽在春联中:银蛇劲舞狂欢日金榜题名会有时横批:学业有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事事顺心。
同时,我也在渴盼着在明年春节的假日里,再次享受品味春联的乐趣!
过年的作文关于贴对联 篇五
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与倒“福”,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今天,我了解到了春节贴春联与倒“福”的由来,增长了不少知识。
对联还有一个俗名叫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传统春是写在红纸上,寓意红火平安,现在的春联已演变成烫金字体,外圈装饰精美,绘有各种图案。一般的春联分为上联、下联与横批,上联与下联尾字一般带有谐音,读起来朗朗上口。常见的春联有: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等等。
春节除了贴春联,还要在门上贴“福”字,贴“福”可是有讲究的,一般贴“福”字要倒贴,读起来就是“福倒”,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令全城大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于是家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一听有道理,便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现在人们还保留着贴春联和贴倒“福”的传统文化,但是却在不断地演变当中。改变的是文化,不变的是传承。
过年的作文关于贴对联 篇六
新年的脚步声渐渐走近,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这天,大街小巷都充满欢声笑语,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除夕这天,是人们最忙但也是快乐的一天,下午,我跟妈妈从集市买来了春联,很郑重地拿来剪刀、胶带等东西。帮忙贴春联啦。
大家知道春联是什么吗?春联最初是叫做“桃符”,在周代时出现,桃符是指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后汉书·礼仪志》有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到了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出现了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的事。《宋史·蜀世家》有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就有描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只不过不同的是由桃木板改成了纸张——春贴纸。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此后春联沿习成为了习俗,源远流长。
新年嘛,当然要除旧迎新啦,所以要把旧的春联先用手撕下来,旧的春联好难撕啊,我用小刀、水、抹布等对付它,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把它给除得干干净净的。我把胶带撕开,撕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想贴在春联上,但问题来了,“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爸爸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说:“春联讲究平仄,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一般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哦。”“哦”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最后帮助爸爸把春联给贴好啦,红彤彤的对联充满喜庆,它寄托了我们对新一年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