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作文 篇一:《智取妖怪山》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座神秘的妖怪山。传说这座山上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妖怪,它们经常出来捣乱,威胁着村庄的安宁。为了保护自己,村民们经常组织起来,试图驱逐这些妖怪,但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村庄里有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叫小明,他对妖怪山上的妖怪非常感兴趣,一直想要探索一番。于是有一天,他向村长提出了一个计划,希望能够智取妖怪山。
小明的计划是这样的:他先在山下挖了一个深坑,然后用树枝、草叶等杂物将其掩盖,使其看上去像是一片平地。接着,他在附近的树上设置了一些陷阱,准备捕捉妖怪。最后,他把自己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待妖怪上当。
不久之后,一只妖怪出现了。它看到了那片平地,以为是一块好地方可以休息一下。然而,当它走到那里时,却掉进了深坑中。就在这时,其他的妖怪也陆续出现了,它们看到同伴掉进陷阱,急忙跑过去帮助。然而,它们却不幸地被其他的陷阱捕捉住了。
小明看到这一幕,迅速从树后跳了出来,高喊着:“妖怪们,你们不必害怕,我只是想和你们交朋友!”妖怪们听到这话后,有些疑惑地看着他。小明解释说,他并不想伤害妖怪,只是想通过交流,了解它们的故事。
妖怪们对小明的诚实和友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从深坑中爬了出来,和小明一起坐下来聊天。小明听到了妖怪们的故事,发现原来它们并不是那么可怕,只是因为被人类驱逐和伤害,才一直在捣乱。
小明决定帮助妖怪们解决问题,他回到村庄,和村民们分享了自己的发现。村民们被小明的智慧和善意所打动,决定与妖怪和平相处。从此以后,村庄和妖怪们共同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通过小明的智慧和善意,村庄和妖怪们终于实现了和谐共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对方,尊重彼此的存在,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和平与发展。
民间故事作文 篇二:《勇者与巨龙》
在一个古老的王国里,有一条凶猛的巨龙居住在一座山脉的深处。这条巨龙每年都会飞到王国的村庄里,掠夺村民的财富和粮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村民们非常害怕巨龙,每次巨龙出现,他们都会躲到自己的家里,生活在恐惧之中。
然而,这个王国里有一位年轻的勇者,他叫小明。小明不满于村民们的害怕和逃避,他决定挑战巨龙,保护村庄的安全。
小明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剑和一面坚固的盾,他告诉村民们:“不要害怕,我会保护你们的!”然后,他独自一人来到了山脉深处。
巨龙看到小明的到来,愤怒地向他扑来。小明毫不畏惧,与巨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他用剑砍向巨龙的身体,用盾挡住巨龙的攻击,毫不退缩。
经过一番激战,小明终于找到了巨龙的弱点,他用剑猛烈地刺向巨龙的眼睛。巨龙发出一声惨叫,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动弹。
小明胜利了!他打败了巨龙,保护了村庄的安全。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出来向小明致谢,他们对小明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从那以后,小明成了村庄的英雄,他的事迹被传颂于后世。每年,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纪念小明的勇敢和奉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者的勇气和坚持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就能够创造奇迹,实现自己的目标。
民间故事作文 篇三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但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演绎出动人的传说.据悉,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
这个传说一向流传到此刻,当年从石牌坊顶上掉下来砸死鱼贩子的那个大石角至今仍然还躺在牌坊底下."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给自己做,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理,希看人们都能从这个民间传说中得到一点启发.
民间故事作文 篇四
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玉是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的化身。
相传古代于田国的玉河畔,居住一位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带了一个徒弟。在六十岁生日那天,于玉河中拾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多好啊!”
果然,这玉美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拜老石匠为父,取名叫塔什古丽(玉花)。不久老石匠去世,塔什古丽与小石匠相亲相爱。可是,当地一位恶霸,趁小石匠外出,抢走塔什古丽,妄图强迫成亲。塔什古丽不从,恶霸用刀砍她。
她身上发出了耀眼的火花,点燃了恶霸的府第,而自己化成一缕白烟,向故乡昆仑山飞去。小石匠得知后,骑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为后人找玉的矿苗。
维吾尔族人民历来崇玉爱玉,谚语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
民间故事作文 篇五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与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民间故事作文 篇六
从前没有伞,出门行路不便当,碰到毒太阳,晒得要死;碰到大雨,淋得像落汤鸡。
鲁班师娘看了,心里难过,对鲁班师说:“人人都说你手艺好,出门人日晒雨淋的,你不能想个法子吗?”
鲁班师答应想办法,师徒们一合计,就在路上造起了歇脚亭,十里一个亭子。亭子造好了,请鲁班师娘来看,鲁班说:“这法子不错吧,又遮太阳,又好躲雨。”
鲁班师娘看了摇摇头:“歇歇脚是不错,出门的人不能老登在亭子里不走啊!”
本来,鲁班师一团高兴,听这么一说,倒没主意了。
“你有好主意你去想,难不成要一步二个亭子吗?”
“一步一个亭子!”鲁班师娘一听,倒真有好主意了,她一点也不生气:“好,我去试试看。”
鲁班师娘又仔细看看亭子,回到家里,月竹子做骨架,扎成个小亭子样子,再糊上油纸。这东西轻轻巧巧的,架子又是活的,要用就撑开来,不用就收起来,这就是伞,做好了,鲁班师娘撑着伞走到鲁班师面前:“你看。这不是一步一个亭子吗!”
鲁班一看,又惊又喜,连说:“佩服,佩服!”
人从此就有了伞了。直到现在,伞的花样多了,但撑开来,还是像个小小的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