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通用3篇)

时间:2011-05-05 02:23: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 篇一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将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进行深入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整体结构和意境。《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共有四个八句,每句字数较少,每句都以“问”字开头,形成了一种连续追问的语气。整首词以写江西造口壁为引子,展开了对壁上所刻诗句的追问,表达了作者对壁上诗句的思考和感慨。词中充满了对壁上诗句的赞美和对壮丽山河的描绘,以及对诗人境遇的反思。通过对壁上诗句的追问,辛弃疾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境遇的不满。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词的语言特点。辛弃疾的词作一直以来都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而著称,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不例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修辞手法,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岸晴明数峰楼”、“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使词作更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此外,辛弃疾还使用了反问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词的主题和意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对江西造口壁上诗句的追问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自己境遇的反思。通过对壁上诗句的赞美和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辛弃疾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自己命运的不满。词作最后以“若个曾因梦里游,万里归船弄长楸”作结,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词揭示了辛弃疾对时局的关切和对自由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壁上诗句的追问和对自己命运的反思,辛弃疾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自由的向往,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和责任感。这首词作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传颂。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 篇二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他在江西造口壁上所题的诗。这首词以江西造口壁为引子,通过对壁上诗句的追问,抒发了辛弃疾对国家命运和自己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整体结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共有四个八句,每句字数较少,每句都以“问”字开头,形成了一种连续追问的语气。辛弃疾以江西造口壁为起点,通过对壁上诗句的追问,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慨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国家和自己命运的忧虑和不满。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词的语言特点。辛弃疾的词作一直以来都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而著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不例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修辞手法,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岸晴明数峰楼”、“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使词作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此外,辛弃疾还使用了反问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词的主题和意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对江西造口壁上诗句的追问为线索,展现了辛弃疾对国家兴衰和自己命运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对壁上诗句的赞美和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辛弃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境遇的不满。词作最后以“若个曾因梦里游,万里归船弄长楸”作结,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词作抒发了辛弃疾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和责任感,揭示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对自由的追求。

总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壁上诗句的追问和对自己命运的反思,辛弃疾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自由的向往,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和责任感。这首词作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传颂。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 篇三

【#诗词鉴赏# 导语】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辛弃疾在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创作背景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

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文学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