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经典3篇】

时间:2011-06-03 01:10: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 篇一

屠呦呦获奖感言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屠呦呦,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获奖的喜悦和感受。

首先,我要感谢评委们的认可和肯定。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团队的支持和鼓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一直致力于中药研究,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这个奖项的获得,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也让我对中药研究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努力,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团队每一个人都默默无闻地付出着,他们是我背后的力量,是我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我要向每一位团队成员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和鼓励,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直在我身边。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我要对我的家人说声谢谢,你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最后,我要感谢社会各界对中药研究的关注和支持。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宝库,拥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疗效。我相信,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挖掘中药的潜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得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为中药事业做出更多的成果。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谢谢大家!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 篇二

感恩与奋进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屠呦呦,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获奖的喜悦和感受。

首先,我要感谢评委们的认可和鼓励。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的团队、我的家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条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科学真理的决心。感谢评委们给予我的认可,让我看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们。没有他们的默契合作和努力付出,我不可能取得这个成就。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专长,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追求卓越。在这里,我要向每一位团队成员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和钦佩。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无私的支持和理解,让我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我最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他们一直在我身边。他们的爱和关怀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是我追求科学梦想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社会各界对中药研究的关注和支持。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宝库,拥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疗效。我相信,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挖掘中药的潜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得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和鞭策。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为中药事业做出更多的成果。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感恩与奋进,是我获奖后的座右铭。谢谢大家!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 篇三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由范文小编为大家准备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屠呦呦获奖的感想(1)

  屠呦呦获诺奖带来的几点启示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一些人认为屠呦呦获奖无疑是中医、中药的胜利。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屠呦呦是用西医研究方法挑选了中医用过的药材,青蒿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药,因而与中医无关。

  也许,还是诺奖委员会的说法显得更为中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受传统医学启发”是一种非常严谨、恰当的表述。

  一方面,不能说青蒿素与传统中医毫无关联,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就给了屠呦呦极大的灵感。

  另一方面,它的研发遵循的是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

  正如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其实,不仅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许多传统资源也潜藏着待开发的巨大价值。

  青蒿素的问世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对于传统资源,我们要传承更要创新,要将其置于现代文明视野中加以扬弃。

  传承顶多是一种物理反应,创新才会带来瑰丽的化学反应。

  说到科技创新,不能不提的一个遗憾是,我国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成功提取高纯度青蒿素的国家,然而,由于当时没有及时申请专利,研发单位没有对青蒿素技术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使我国失去了从应用广泛的青蒿素药物市场中获得垄断利益的机会。

  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力度,是屠呦呦获奖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称,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使人想起,早在2011年,当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就不断面对这样的质疑:青蒿素是团队研究的结晶,为何单单将奖项授予她一人?这种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文化的冲突,即我们更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往往更强调突出个体,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

  实际上,任何一项科研创造都离不开团队精神,但一个被忽略了的常识是,科学的进步缘起于独创性的思想。

  打破过时的平均主义、平衡观念,向科学家个体原创思想致敬,将有助于进一步撑大科技创新的空间。

  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

  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屠呦呦获诺奖作文(2)

  三流条件何以创造一流成果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以这样的表述,高度评价青蒿素的发现。

  让国际同行感到震惊的是,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

  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

  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前不久在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上,荣誉组长周光召坦言:我现在特别忧虑的就是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

  有的弄虚作假,有的为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管质量、效果,结果就是只跟着别人走。

  由于急于求成、过于浮躁,虽然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连年递增,跟踪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就是缺乏能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之所以难以改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辞其咎。

  比如,科研项目政出多门、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导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申请项目、应付检查上;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许多单位还把论文与奖金、晋升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甚至不惜造假。

  难怪许多科研人员呼吁:尽快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给科研腾出一片净土,鼓励年轻人安安心心地做科学!

  在期待体制尽快改善、环境及早净化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自励自省,多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毕竟,现在的科研条件比当年好了许多;而体制的改革、环境的完善尚需时日。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历史进行深入调查,他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

  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屠呦呦获奖感言的五句话(3)

  1、我不是一位院士,但是我见得太多了。

  2、总有人给我本人泼脏水,给中医药泼脏水,我感到非常气愤。

  3、人的命运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形成,我一个“三无教授”也能拿诺贝尔奖的。

  4、青蒿青嵩都搞不清楚,媒体啊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

  5、瑞典这个奖搞得啊,excited!

  昨天下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等多个北大官方微信传播。

  消息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任院长饶毅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北大发布的消息称:“恭喜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人物

  从事中西药结合等研究

  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无留洋背景院士头衔等

  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81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

  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

  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曾向媒体介绍,研究的难点在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到底应该是哪种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

  后来,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

  □成就

  青蒿素复方药物

  对恶性疟疾治愈率达97%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

  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的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

  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

  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

  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

  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

  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