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精简6篇)

时间:2014-04-04 03:12: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一

《穹顶之下》是柴静的一部纪录片,它通过对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揭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不禁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慨。

首先,这部纪录片让我对空气污染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片中,柴静展示了大量的真实数据和案例,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她用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雾霾带来的种种痛苦和危害,让人深刻感受到了空气污染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严重威胁。

其次,这部纪录片让我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柴静在片中不仅揭示了空气污染问题的成因和影响,还深入探讨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她指出,空气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小事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再次,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媒体的责任和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柴静作为媒体人,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调查,成功地将空气污染问题带给了更多的人。她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向公众传递了重要的信息。这让我意识到媒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媒体人有责任和义务传递真实的信息,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来。

最后,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虽然空气污染问题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是通过柴静的努力和纪录片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观看《穹顶之下》让我对空气污染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媒体的责任和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二

《穹顶之下》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它通过对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空气污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威胁,也对环境保护问题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空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柴静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空气污染的现状和严重性。她指出,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观看这些让人心痛的画面,我深深感到空气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威胁,也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应对措施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期待。

其次,这部纪录片让我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柴静通过纪录片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她呼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行动起来,我们才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再次,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媒体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柴静作为媒体人,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用事实和数据向观众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她的努力和影响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空气污染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媒体的责任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媒体人有责任和义务传递真实的信息,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来。

最后,这部纪录片给了我希望。虽然空气污染问题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是通过柴静的努力和纪录片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观看《穹顶之下》让我意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深刻认识到媒体的力量和影响力,也给了我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三

  浮躁。是我对如今社会的最直接感触。

  突然想起了前两天在微信上与一个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所起的争执。他分享了一篇文章,既然是被分享,想必也是许多人都认同的观点。

  那篇文章是一个十岁小学生和她的中文系大学教授父母所写的共同控诉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文章,主要矛盾在于比如说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期末考试死认“诸葛亮”而不认“孔明”,或者不允许孩子发散思维的种种诟病。

  坦然的来讲,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说实话,作为一个同样从小学生长大、从小学语文教育中走出来的人,我依稀还能够回忆起童年时候的种种情形,这样的回忆告诉我,小学语文这样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孩子与成人不同。孩子的非黑即白的那种观点虽然在成人看起来很幼稚很可笑甚至在成人世界中可以判断为错误的,但是,这又何尝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一种纯真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学生阶段经历过来的,也都应该有过这种阶段的经历感悟。

  所以,当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不是觉得中国小学语文教育有什么问题,而是觉得那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小女孩太过于早熟了。她在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她的同学们,所以当然很多都会是“错的”。

  但我并不觉得一个小女孩早熟有什么问题。我感到担忧的是,这个社会的观点居然正在支持这种早熟——从那篇文章的分享数量上就可以看出。

  真心觉得,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急功近利,每一个人都在匆匆忙忙的赶路,生怕自己落后。

  我不禁又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当我还是一名学渣的时候,我跟我的母亲讲说,“不是我不用功,我只是顺其自然的用功,而我周围的其他人都太用功了,如果我在美国,这样的成绩肯定还不错。”

  很多年过去,事实上,回想起来,我说的不错。美国大多数人民(除开华尔街精英等少数不谈)还是那样悠哉悠哉的不用功,却可以享受着中国人民的劳动果实了——当年班里最用功的那一批人,如今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勤(苦)奋(逼)而努力的工作着,为了获得一张可以将来让自己的孩子悠哉悠哉不用功的绿卡。

  我就是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放着自己的家乡不建设,要去做二等公民狗。亦或许有的时候,浮躁是一个反应链,一旦开始,很难停下来。有的时候,也会迫不得已,顺应了这趋势大流,变得庸俗。识时务者为俊杰。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四

  昨天看了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校友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部片子引起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最大的环保轰动,这是差不多第一次媒体与影视媒介+互联网双重媒介爆发的巨大力量。鉴于这部片子在“环保”与“媒介”这两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我很激动,想要谈一谈这个话题:环保到底是个什么啦?这部片子到底重要在哪里?

  当时写完【有人在不经意间或是在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拯救了世界吗?】

  中克莱尔—C—帕特森的故事那篇文章后,有人在下面评论区问我:

  “现在各路砖家鼓吹转基因是不是也像第二个故事那样?是蒙蔽公众!”

  的确从目前环境来看,是和帕特森的故事很像。不过我当时的回答是“我觉得转基因倒是刚好相反,转基因和核能是未来人类发展所必需的,以后说不定有另外一个故事,一个领导人从人类和国家战略角度知道核能和转基因是必须发展和研究的,但是游戏开局是广大国民和恐慌坚决反对。这条道路也不好走啊。”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大背景,无铅汽油的阻碍者是工业巨头和既得利益,而转基因和核电的阻碍反而或许是公众呢?

  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对环保的理解是有很大误差的,我们现在一提起环保,就认为那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飞禽走兽,而那些高大的烟囱和工厂甚是邪恶的!甚至会有极端的人认为人类本身就是邪恶的,人类生存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消耗大自然。

  我觉得环保的意义是被曲解了。每一次环保和技术的开发其实是人类的妥协和平衡。环保不能是反人类,而环保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生存下去。这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可持续发展”。持续的发展才是环保的目的。

  回归园林,回归原始人的生活,消除一切工业绝非环保的目的。人类所有的生活用品基本都来源自工业生产,我们怎么能够小清新地一边把烟囱和工厂机械定义为邪恶的破坏环境的源头,一边却开着车,喝着咖啡享受工业带来的生活的便利呢?柴静片中其实专业上最大的争议和受到工业领域专业人士抗的是:影片把重工业和环境对立起来,认为消除重工业,减少汽车出行,干掉小煤窑消除排放源头,用油气替代煤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于环保其实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煤矿多少年后要用完的!,石油不到60年要用完的!为了人类的未来和下一代我们要环保和节约!这种看法其实有道理,但是却是静态的,就像我们买房时喜欢用现在工资乘以年数来衡量房价贵不贵,但是人的工资是动态的,房地产环境也是动态的。环保和能源也是个需要动态,站在第四维,也就是时间和历史上去观察的问题。

  古代人改良马,让马跑的更快,八百里加急跑死三匹马让信件3天从边关到达京城,但是绝想不到信息传递更快的方法不是让马儿跑的更快,而是汽车火车的发明和电波通信。

  石器时代为什么结束?是石头用完了吗?不,是因为发现了铜和铁!

  蒸汽时代为什么结束?是煤矿用完了吗?不,是因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

  所有的资源都有替代品或者循环利用的解决方案。

  对于地球,目前已知知识范围的终极能源是会走向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

  中国2008年全国大雪灾时,很多地区处于孤网运行,铁路封闭,电煤无法运进来导致停机加剧电网压力,只有18个月换一次料的核电可继续运行。

  说到最极端,地球的能源耗尽了还有太阳系的巨大能源宝藏,还有宇宙千千万万我们还没有掌握的`资源。所以其实从资源耗尽这方面来说环保是有漏洞的。

  那为什么目前有很多环保净化设备和清洁能源,我们不使用啊?是因为万恶的BOSS们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吗!?其实既得利益集团是个幌子,反正最后每个人都要死的,大BOSS也不例外,而一代代最终阻碍我们的,是技术和人性。就像我说的,无论从环保还是所有一切的人类组织活动,都是一种平衡:经济和技术的平衡。

  我们不使用某种新能源,一定是它无法替代现在能源的平衡。

  例如太阳能的低效和风能的高噪音。之前任志强就提出“算上电动汽车和电池的生产过程其实各种污染一点没比烧油汽车对环境污染小。”

  虽然有很多人骂他啦,因为他的身份是个万恶的房地产奸商!但是他说的有部分是对的,一项新的技术,考虑其环境影响时,必须要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思想去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属于工业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例如造纸厂生产的纸是没有毒的,但是造纸厂的污染真的比生产有毒化学剂的化工厂要少吗?你不能光看纸是无毒的,化学剂是有毒性的来认定纸厂比化工厂要环保。而是在LCA等各项环保指标完全评估下才能衡量哪个选项才是更有利的。

  写帕特森含铅汽油时候就有人说,当时是技术上解决不了不含铅的抗爆剂问题,才不能马上停止,要等20年才能解决问题,比如你知道目前航空航天领域,飞机的航油还是含铅汽油吗?是因为找不到替代品。新能源一定是比如油价高到了逆天的价格,例如页岩气的开采成本低于油价,然后我们会用页岩气替代石油。新能源、工业、环保是在不断试对试错中才会确立的。

  看好未来的趋势,不代表中间的过程是对的哦,例如未来基本肯定是电动车的天下,但是那时候的电池和供电方法说不定完全和现在的方法不一样。

  就像看好【即时影像】是未来方向的宝丽来相机万万想不到真正的对的改革点不是胶片而是感光元件。例如谁都看好便携式设备,但是诺基亚、黑莓、汉王、文曲星走对趋势但是最后都错了的原因。

  柴静《穹顶之下》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不是内容,而是提高了公众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让他们了解到:“哦!如果提升油标,增加环保设备,油价每升是要涨价的!”而不是一股脑的涨价就是坏的!都是你们渣渣混蛋要中饱私囊!这种诚恳的让信息透明公开,把所有选项放在人们面前,让人们选择哪个是最平衡一切,最好选择的,这是这部片的最大意义。

  但是环保真的是很难很难很难的问题,因为它像“灯塔经济学”一样令人头痛

  灯塔经济学:“为了确保航行的安全,建造和维修灯塔、设置浮标等属于政府适当的职责。由于不可能向受益于灯塔的海上船只收取使用费,没有人会出于个人利益的动机而建造灯塔,除非由国家的强制征税给予补偿。”这个问题也可以引申为政府如何就公共产品和服务收取费用。

  例如拿最近几年很火的“PX化工厂”来说事,虽然科学告诉我们,PX是第三类致癌物(和咖啡等一样毒性),而PX是生活必须原料,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大部分东西都制造都会需要PX,但为什么那么多地方的人们坚决反对在家乡设厂?

  很简单!因为利益是大家的,但是坏处是这里人承担的。你说你建厂对国家利大于弊,经济提升了,生产了生活必需品,但是跟老百姓没有关系!一建厂别的不说,MD我家的房子“啪”就跌了几千一平米!一百平就跌了几十万!对一个家庭来说可是巨款,谁来体谅我们?好处你们享受了坏处让我们承担!换我也要丢石头啊!你妹啊,侬有问过我的心情伐!

  这就是环保的“灯塔困局。”更重要的是,“科学上没有毒性”,但是你看柴静的片子,我去,那么多造假的!实在不能相信一帮连奶粉都管不好的货可以管的好“低毒性化合物”!他们说的对么?真的很对很对。

  出问题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的管理。很多理论上可行的,但是实际上就很难,例如片中采访的中石油前总工程师,他的意思就是很多事都不是你们书生能了解的,那都是大局,他对么?也很有道理。许多相关工业从业者人数少,行业较为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不注重公众宣传,导致在舆论中经常处于被动。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立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无关对错,只有平衡。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我们早身处环保之中,无论你有没意识,你已是这个平衡中的一员。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其实每个人都做不了什么,人的贪欲和趋利是天性,但是人类这个集合本身有一个目的是高度一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人类种族的延续。我们只能让人类继续延续下去,让信息透明公开,只要人类能继续存活,就能不断的自我修正这个平衡,当然对大自然来说,她不会在乎人类的存在:“天道有常,不为尧生,不为纣亡”。人类灭亡后自然有的是时间,宇宙会把人类的存在完全抹去,回到最开始的样子,宇宙的年历上或许没有任何人类存在的证明。

  所以能爱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五

  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只是因为看到标题,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报告,能让一个人不惜花费巨资也要说出来的东西,想必真诚至极。刚开始看觉得无聊,这么多数据,看起来也费劲,那么多化学名称根本不理解。可是越来越看到,越有心痛之感,有一种黑色幽默在弥漫。那些为了利益不停追逐的人们啊,那些利益链上的权力者。柴静有一句话说的真好:人性啊!

  越看越让人觉得沉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篇雾霾报告。我已经理解了柴静为什么会觉得随时都想是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其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会影响到发展,我们取得了利益,我们之前做错了,现在就要来付出代价,不关乎发展。是啊,我们本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环境替我们承担过错?我们该去认错,承担代价,一错再错,只会让原本的环境负荷量提前缩小。柴静说,每次我望着这个在宇宙中孤独旋转的星球,就像是在望着我的亲爱的人。

  我要保护她们,所以我要保护地球,我要保护地球,才能保护我爱的人。是啊!这星球上生活着我们,我们每一个细微渺小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欺软怕硬,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当我们的执法者不再执法,也就给了人性罪恶的沃土。法律能管得了90%的人,那就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的。但是如果连执法都没有,那大气法真的就只是摆设,再次修订也只是0次执行。

  要让空气维持APEC蓝很难吗?难。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难。治大国如烹小饪,但是如果我们能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都用自己人性善良的一面去善待我们的环境……我们常说善待他人,为何偏偏不能善待环境?现在是用生命在换取金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后果如何,那将来呢?子孙后代呢?鼠目寸光。可即使我们有的人知识学得再多,不愿意放下手中那一点点利益,现在怎么不去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只记得奋斗,忘了退路。

  幸好,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还在保留着那么一点认知。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这个认知的,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戴上口罩,而他们选择的是带上责任。

  一个国家,假若到了民众都麻木的状态,真的是可悲。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无知真的太可怕。可是当你拥有知识,却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无奈呵。幸好,幸好终于有人觉醒。

  希望,我们不再重复伦敦和洛杉矶的悲剧。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六

  今天我看完了记者柴静拍摄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里面详细的分析了雾霾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能够控制雾霾的产生,想要留住蓝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记者通过一个个事件,一串串数据深入浅出的告诉了我们雾霾带给我们的身体多大的伤害,它的致癌率有多高,在这之前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看完这个视频让我沉默了许久,也让我对这位身材娇小,内心却充满着正能量的女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调查视频中我看到了我生活的城市—石家庄,2014年污染天气天数竟高达264天,一年365天,这是什么比例?意味着我们一年中72%的时间生活在这样的“毒气”中,早上起床我拉开窗帘看到的不是远处的高楼大厦,不是远处的大山,看到的只是颜色灰暗,云里雾里的模糊世界,雾霾又来了,心想着这样的天气什么时候能够结束,紧接着我会翻看手机看看这几天的什么时候能够刮风,等待着雾霾的结束,因为如果盼着好天气就只能靠风来结束。

  视频中记者采访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白云吗?她回答:没有,记者又问你看到过蓝天吗?她回答:只看过一点点蓝色,看完这个小女孩的回答,我的心里感到难过又惋惜,因为我也有一个女儿,她今年才3岁,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将来生活的城市看不到蓝天白云,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每个家庭都有汽车,甚至几辆,即使很近的路也得开车,这已经成了习惯,觉得不开车就出不了门,我想这就应该从我们这一代人,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想要留住蓝天,留住绿色家园,是时候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了,减少开车次数,多坐公共交通和地铁,能拼车就拼车,保护我们生存环境。

  节能减排。是我们一直以来号召的,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我们都是雾霾之下的一份子,我们之力虽微薄,但众志成城,终会改变些。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和雾霾的恩怨,它已危及到了我们及家人的身体健康,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这是一斗争,是一场长期战斗,我们一定能战胜,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