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议作文素材8篇范文篇一: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高考改革也成为了热门话题。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利与弊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首先,高考改革的利在于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传统的高考制度注重分数的核心,对学生的压力很大。而改革后的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减轻了因单一分数而带来的压力。
其次,高考改革的利在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高考制度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这导致学生只追求高分,而缺乏创新意识。改革后的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考改革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高考改革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由于改革后的高考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一些传统的文科类学科可能会被忽视,导致这些学科的教育资源减少。其次,改革后的高考评价体系可能存在主观性。学科能力的评价往往需要主观的判断,这可能导致评价不公平。最后,改革后的高考可能导致学生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准备考试,这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学生的压力更大。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利与弊。我们应该看到改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警惕其中的问题。在高考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各学科的发展,确保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高考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高考热议作文素材8篇范文篇二:高考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考改革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成为了广泛的讨论。
首先,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中国的教育资源一直存在着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这导致一些地区的学生在高考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而改革后的高考可能加剧了这种不均衡现象,因为一些地区的学生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
其次,高考改革面临的机遇在于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传统的高考制度注重分数的核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改革后的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学科能力的培养,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另外,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在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改革后的高考更加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这要求评价体系要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然而,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后,高考改革面临的机遇在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改革后的高考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准备考试。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看到改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警惕其中的问题。在高考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各学科的发展,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也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只有这样,高考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高考热议作文素材8篇范文 篇三
【#高考# 导语】作文作为中考语文中专项占分的题目,已经让很多学生无策,很多家长着急,今天®整理了高考作文素材8篇,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考作文素材
1.从“卖门票”读出实体书店的无奈
2.仅为了一个“爽”是不够的
3.景区收费,不应对外国游客“开小灶”
4.铁路发展见证家国情怀
5.“一个角色59个演员”不能当笑话看
6.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7.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8.中国节:我们内心深处的幸福密码
从“卖门票”读出实体书店的无奈
9月17日起,位于河北石家庄人民广场负一层的“城市书房”开始实行入场阅读收费制,即买门票方能进店。这种面向大众的书店采取这种经营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实施一周后,书店营业额并未减少,店方表示收费将一直坚持下去。(见9月26日《北京青年报》)
该书店的收费分为两种:一种是20元的入场阅读门票,不限次数,全天有效,并可抵现金在店内消费;另一种是5元的打折门票,主要针对没有明确阅读、购书需求,只想进来转一转的顾客,不能冲抵现金使用。此外,书店会员可凭消费积分兑换入场券,读者亦可办理门票月卡或年卡,会员还会有不定期赠票。可见,该书店卖门票不是简单地“一刀切”,有着经营者的多层考虑。
尽管如此,大部分读者还是难以接受,认为买门票与实体书店吸引人流的趋势背道而驰,会降低人们外出选书读书的积极性,一些同行也预测可能实行不了多久。有质疑并不奇怪,毕竟图书并非生活必需品,去书店看书、买书是十分随意之事,而不管是收费办会员卡还是卖门票,都会将一部分随便逛逛书店的潜在买书人阻挡在店外。但从书店角度看,毕竟在生存面前不能仅谈情怀、谈理想。
不可否认,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乏书店卖门票的先例,比如葡萄牙波尔图的莱罗书店,每天的客流量可达5000人次,门票价格为5欧元,仅靠收取门票,书店就可盈利。可问题是,莱罗书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之一,它更像是座藏品丰富的图书馆,是《*》的场景画面的原型,电影《*》还在这里取景,这里已然是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而“城市书房”远没有人家那么有名气。
书店卖门票不是一门好生意。长期看,门票收入也难为书店减压。实体书店当然可以探索摆脱困境之道,但还要以让读者产生认同感、亲近感为前提,这也是实体书店未来发展的关键。
我们更要从卖门票中体会到书店的生存无奈,毕竟太多人只看不买,不仅对图书损耗大,也给真正想买书的人造成困扰。许多实体书店本就举步维艰,当“蹭书族”越来越多,还会有多少人愿单凭一腔情怀开书店?书店是城市的文化驿站,引导城市居民阅读,相关部门也要将扶持书店的政策落到实处,帮助书店渡过难关。
仅为了一个“爽”是不够的
小姐姐不常有,“踢鞋哥”也不易求。他们不是电影里的超人,在你需要的时候就会从天而降。如果违规成本过低,就无法禁止某些人以身试法。而且传播效果如此“劲爆”,可能还会激起某些人的“审丑”*,事件本身也成了“好看”的闹剧。
最近,北京一个骑摩托车的小姐姐火了。她在路口等红灯时,发现旁边小轿车里有人从车窗向外丢垃圾,第一时间顺手把垃圾扔回车里,然后骑车右转离开。小轿车副驾座位上的女士气急败坏地下车理论,但此时小姐姐已扬长而去,只留下帅气背影。这一幕被后车司机拍下视频上传网络后,网友纷纷为小姐姐打CALL:“干得漂亮”,有媒体甚至称她为“女侠”,“怎一个帅字了得!”
无独有偶,近日天津地铁上,一名男子无视其他站着的乘客,赤脚躺在地铁座椅上玩手机,一名有座的乘客看不下去,“默默”把男子的鞋踢出车厢,让霸座男成功地实现了“人鞋分离”。此事在网上传开后,绝大多数网友都为其行动
点赞,觉得解气,也有人觉得损了点。踢鞋的这位“义士”也表示,“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出口恶气,但是一定要提醒大家,千万别学我。”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基本“同款”——面对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一些人选择“怼回去”“以暴制暴”,让那些素质欠佳者付出代价,不仅自己出了口恶气,其他围观者也顺带“爽”了一回。这恰恰暗合了最近开始流行的“爽文化”,因此两位“侠客义士”成为网红,被众人点赞,似乎也并不奇怪。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仅有一个“爽”字是不够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个帅帅的小姐姐,许多人未必有勇气做她那样痛快的事。那位“踢鞋哥”的确也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出口恶气”而已——就像小孩子出于某种正义的目的,悄悄地搞了个恶作剧一样。那么多站着的人都选择忍气吞声,想必不少人会以为,“不就是一个座位吗?”如果因为一个座位引起冲突,那又何苦?我们可以赞赏小姐姐、“踢鞋哥”的勇气,却似乎不宜指责绝大多数人的漠然。
说到底,小姐姐不常有,“踢鞋哥”也不易求。他们不是电影里的超人,在你需要的时候就会从天而降。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的文明社会里,但人性的复杂和幽暗往往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譬如最近“霸座”事件连续爆出,有些人的确不可理喻,但仅靠劝诫显然无济于事,当然也不能指望小姐姐们横空杀出、“以暴制暴”,而必须依靠法律制度的强力庇护。如果违规成本过低,就无法禁止某些人以身试法。而且传播效果如此“劲爆”,可能还会激起某些人的“审丑”*,事件本身也成了“好看”的闹剧。
从乱扔垃圾到火车霸座,种种不文明行为关乎个体的公德心,更关乎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秩序如何维护?道德倡导、舆论监督当然必不可少,个别公民的挺身而出也值得赞赏,但它们都代替不了制度和法律的刚性约束。只有制度、法律的制定更精细更科学,执法更严格更有力,才能真正对违规者形成震慑,“霸座”之类的奇闻才会消失于无形。
景区收费,不应对外国游客“开小灶”
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外出赏景的大好时光,但是,出门旅游一个挥之不去的烦恼却是高昂的景点门票,成为旅游者们一笔不可小觑的开支。
更让游客感到气不过的是,很多地方的景区门票价格还因人而异。有的地方门票的价格分了本地人和外地人,本地人可以免费,如果说这是为了照顾景区所在地的百姓利益,可是很多地方却又对来自更远地方的境外游客实行免费。江西省今年推出了“全省10个5*旅游景区全年对落地昌北机场的国际游客提供免票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国际游客。这项政策实行几个月来,在江西的这些旅游景区,国内游客掏钱买票时,经常能够见到境外游客可以免票,这自然让他们感到愤懑不平。
我国旅游景点十分丰富,它们大都是自然风光,即使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物也是我们的先人所建,作为历史的产物,很多崇山峻岭不便于普通游客游玩,一些古代遗留下来的亭台楼阁,如果没有今天的维护,大都已破败不堪而不足观,由景点当地政府进行保养、维修等工作,让游客得到更舒适的旅游享受,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而这一切都是需要经费的。因此,向游客出售门票是有其合理性的。
需要追问的是,现在的景点门票普遍畸高,游客得到的旅游消费在很多景点与这种高票价是不对等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这方面近年来旅游管理部门并没有少做工作,只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硬约束,在降低门票价格上的效果不大。目前很多景点的服务企业大都是国资企业,有关方面可以要求其公开门票收入和企业在旅游服务方面的投入,通过公开化的操作来取得游客的理解,抑制其涨价冲动。
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经对本地百姓实行景点免费或年卡制度,让本地百姓能够不花钱或少花钱充分享受本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应该也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地方上的百姓世代居住于此,已经成为当地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因此让他们优先得到免费待遇,也是符合地方财政为地方百姓服务的原则的。对此,异地游客不仅不应该感到不公平,反而应该为景点所在地百姓能够得到这一份收益而高兴。
倒是一些地方向境外游客实行的免费政策,确实值得深思。中国人对境外人士历来友好,但这种友好不能是无原则的。景区的建设利用了公共资源和公共财政投入,本国人游览要为这种投入买单,外国人却可以免费,这是牺牲了本国人的利益,有违市场公平。旅游景点可以对某些特殊人群免费,但除了本地居民以外,其他免费对象应该主要是需要照顾的弱者,如老人、残疾人等,境外游客只要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应该和我国国内游客一样买票。
让境外游客享受免费游,表面上看是为了吸引国外旅游资源,但在对他们慷慨免费的同时,国内居民却只能承受高价门票,这种情景的出现未免让国内百姓感到心寒,从根本上说也不利于激发国内居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旅游消费。因此,在旅游景区免费这件事上,实在没有理由再向境外游客“开小灶”了。
铁路发展见证家国情怀
9月23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正式通车,高铁香港段以26公里连入国家2.5万公里的高铁网。作为80后香港青年,我见证了广深港高速铁路通车。香港从渔港到转口港,发展成国际大都会,再走进高铁新时代,又要开始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
对我父亲和祖父来说,铁路陪伴他们一生。当年,祖父只身出门讨生活,离乡背井,和祖母相隔两地,常怀思乡之情。当时的中国,铁路不发达,祖父多年才能回家乡探望一次亲人。铁路连接了祖父的绵绵思念,那条回乡的铁路,也满载着祖父对国家的感恩之心。到了父亲的时代,铁路的便利让他得以经常回家乡探亲和寻根。铁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和沟通的隔膜,使父亲更多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演变,以一颗赤子之心,为家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两代人的艰辛努力打拼,为我们这一代活得更美好和幸福奠定了基础。就像几十年来祖国的铁路建设,以一代代人的努力,留下坚实的奋斗成果,创造出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景象。
广深港高速铁路的通车,令父亲心情十分振奋。之前他充满期待,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乘坐高铁,感受祖国的蓬勃发展,如今梦想成真。父亲常对我说,青年要将眼光和人生格局放大,传承父辈不怕艰辛的拼搏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激发起我赴内地读书和发展事业的决心。广深港高铁的通车,也方便了我到内地读书。从香港到上海,如今只需大约8个小时,到广州只需47分钟。高铁促使我积极赴内地寻找发展机遇,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广深港高铁是国家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达内地40多个车站,大大拉近香港与内地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两地商贸往来、就业、旅游、探亲、学习和文化交流。对于香港青年来说,未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九个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无论是深入了解国情,还是累积工作经验和开阔视野,都将打开更加广阔的天地,扩展更加丰富的生活圈,与更多内地朋友交流、建立友谊,共同为理想努力奋斗。
9月上旬,广深港高铁的车票一经开售就被抢购一空,热门时段的车票更是一票难求。虽然我没有抢到首班去广州的高铁车票,未能在第一时间体验高铁的便捷和舒服,心里有点遗憾,但我深信高铁将打破阻隔,改善每一代人的生活质素,让我们充满幸福感。祖父和父亲的铁路故事,带出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传承。
高铁时代回顾祖孙三代的奋斗历程,铁路对每代人都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凸显着不同的意义。而其中的共同点就是,铁路的发展承载了每代人的梦想,通往共同的美好生活。祖父的时代,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如今,飞驰的高铁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生生不息、情怀不灭,香港年青一代肩负着开拓创新的重任,也必将沿着高铁走向更有希望的未来。
“一个角色59个演员”不能当笑话看
电影的“一号角色”只有三个镜头外加一句台词?同一部电影“一号角色”多达几十人?湖南湘潭9岁的何翔和父亲何兴觉得受到了欺诈,将影视公司告上了法庭。在涉事网络电影中,参演的66名小演员都与影视公司签订了合同,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缴纳9800元至29800元的费用。何翔一家支付了12800元,获得了参演“一号角色”的机会,但参与拍摄后,发现同为一号角色的演员有59人,而且“一号角色”前还有7名“主演”。
不少人把“一个角色59个演员”当成笑话看,对何翔一家给予各种调侃。据称,原本何翔在学校各方面都很优秀,这次却因为这部电影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变得闷闷不乐。看到网友评论,估计一家人更会着急。
毋庸讳言,当然,何翔父亲的心态可能不够“端正”。据称,何翔平时爱好表演,这不是什么问题,有着各种爱好的孩子很多,家长在能力范围内培养孩子爱好、满足孩子兴趣,也算正常。可是,有必要通过花钱买参演的方式来培养和满足孩子的表演兴趣吗?从影楼里听来的消息,花钱买来的角色,即便“签约那天,现场负责人说只有五个名额的‘一号角色’”,稍有点儿常识的人也会知道,这种做法很不靠谱,家长未免显得太着急了。
现在,双方的争议在于“一号角色是不是主演”。何翔一家认为,“一号角色”应该是男一号、女一号,“不可能就是个打酱油的”。而影视公司则称,在签合同时已经进行了口头释明,不存在故意告知原告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原告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值得思考的是,即便“一号角色”是主演,花钱买来的角色又有多大意义?家长能够否认自己不存在一点虚荣心吗?家长有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会制造和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虚荣心是成长之大敌,如何培养孩子爱好、满足孩子兴趣,是所有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在这件事情中,影视公司的问题更值得思考和重视。
相对于过去,现在影视制作真是“生财有道”。此前,有关影视剧插入广告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所谓插入广告,实是“卖道具”,这件事则告诉人们,现在影视制作已经进入“卖演员”阶段了。在过去,也存在“卖演员”的隐讳传说,但其更多是通过赞助等方式曲线进行,而现在,“卖演员”已经进入公开化了。
对于影视公司来说,从“卖道具”进入“卖演员”,显然多了一个挣钱渠道。从来就不缺少有虚荣心的人,尤其现在很多家庭不差钱,花点钱让孩子演个角色,极大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虚荣心。可以预计,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以后的影视剧可能根本不以播出为目标,在制作过程中就把钱“挣够了”。可是,这种“卖演员”做法,极大地违背了行业*,长此以往,任其泛滥,将会造成假丑恶盛行,真善美退居一边。影视制作输出的是精神产品,这个行业不仅很难出现精品力作,而且会对社会道德造成严重腐蚀。
有影视策划人表示,“针对电视剧等签约演员来说,行业规矩是,但凡是聘请演员要倒给钱的,都是骗人的”。这家影视公司就这么做了,能奈其何?现在,一审判决影业公司退还6800元并承担诉讼费用,可影视公司依然有利可图,以后大不了吸取教训避免留下法律漏洞罢了。这才可怕,谁都知道违背行业规矩,可是并无有效制衡,只能眼睁睁地看其投机取巧。
“一个角色59个演员”开了个恶劣的先例,假若这种做法得不到遏制,影视制作“卖道具”进而“卖演员”之风愈演愈烈,人们对影视行业的美好期望,恐怕将烟消云散,化为泡影。这一点,应当引起深切的忧患和警惕。
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实现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具备科学素养,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如何?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近日,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到了8.47%。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所谓科学素养,指的是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思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处理社会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个数字非常重要。可以说,8.47%,反映了我国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内容的整体状况。相较于2010年的3.27%、2015年的6.20%,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更高了。
不断缩小国家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力求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对中国而言,实现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需要一批有建树的科学家,更应该让越来越多的人具备科学素养,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面临这样那样的“科学尴尬”。比如,微信朋友圈中常常出现“喝白酒能抗癌”“地震云可以预报地震”“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等不科学言论,相信并转发者不在少数。须知,信息爆炸式增长并不代表科学素养会提高,相反,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披沙拣金、澄清谬误的成本在增加。此外,科学知识的通俗化传播不够,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与公众沟通不在同一频道上,输入与输出存在“中梗阻”。这些情况的存在,提醒着未来做好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进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需要建立一套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科学普及一直在路上。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越是一日千里,就越要紧跟前沿、赶上时代,作为研究者的科学家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为了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被称为“科普事业孺子牛”的王巨榛在基层社区宣讲科学知识,一干就是30多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80后博士生导师徐颖,用生活中的例子、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话来讲北斗导航系统,既让科学“不再神秘,同时又对科学保有一种最基本、最客观的尊重”;北大张宇识,自创“理工哏”相声形式,用脱口秀的方式传播科学常识、辨识科学谬误……这样的尝试很多样,但这样的创新也还需追赶人们对科普工作的期待。因为,科学素养的提升,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创新水平。
对孩子们来说,科学是人间最美妙的游戏,不仅带来快乐,而且使他们有能力做许许多多对人类有益的事。年少时,很多人把当科学家作为理想;长大后,人们因科学而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再后来,有些人攀登上科学的高峰,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疆界。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科技创新也必须扎根在公众科学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的沃土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人人都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分子,才能让科学素养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巨轮的强大能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近日,东南大学教授王珂的一段经历,引发网友热议。因受台风“山竹”影响,王珂老师准备乘坐的航班取消,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他从广州打车700多公里奔赴长沙机场,几经辗转,终于回到南京,赶上了第二天的课程,网友纷纷点赞其为“中国好老师”。而据了解,他已经坚持28年未调过本科生的课程。这份固执与坚守,让人看到为人师者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领袖对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寄予厚望,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专门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有老师用一辈子备一堂课,有老师一辈子奉献给三尺讲台,有老师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也有老师不畏艰难锐意攻克新知新学,莫不是源于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以情动人、育人、化人,才能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更好地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从坚守教师岗位三十多年、照亮大山深处孩子梦想的支月英,到危急时刻以身挡车救学生、自己却再也没能醒来的李芳;从76岁依然不愿赋闲在家、要发挥光与热给孩子们一些有益指引的王润田,到从“不想留”变成“不想走”的“90后”特岗女教师闫子轩,正是这些老师们,用仁爱之心共同绘就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底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现实中,也有一些老师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有老师把师生关系变成“交钱上学、拿钱教书”的关系,甚至有一些大学老师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如此种种,莫不是失了仁爱之心,失了为人师者应有的品德。
当然,提倡仁爱,并不是否定严师。教育风格可以千差万别,但爱是永恒的主题。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当然,好老师也不是天生的,让更多老师拥有仁爱之心,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教育引导。比如,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那些感人至深的优秀教师事迹,宣扬那种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人间大爱精神等,我们就能更好地帮助老师们成长成熟,使他们成为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老师们具有仁爱之心,将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当作荣耀,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当作幸福,我们就能与更多好老师不期而遇,这是个人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
中国节:我们内心深处的幸福密码
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一份巨大的文化创造的动力。
中秋节期间,受文明对话论坛的邀请,我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持了一场主题为“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来自巴基斯坦的年轻外交官马里亚姆·萨伊德女士,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定义。她说,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而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让我眼前一亮。余音绕梁,几天来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里。
我们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成长在革命的岁月。在童年时代,日历牌上标为红色的节日除了春节,都是和革命相关的。即便是春节,那个时代也主张“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至今记得,大年初一早上,父亲背着工具兜去单位上班的样子。
那是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中秋节时,家里几个孩子各自分得了一块月饼。孩子们舍不得马上吃,要等到晚上和伙伴们一起看月亮时才吃。月饼的馅大都是五仁的。邻居的婶婶会烘月饼。一块块面团装进那刻着纹样的木头模子,倒出来就是一簇簇美丽的忍冬花纹。民间木工的工艺之美,在满街的*和口号式的旋律中,深深地浸染了我的内心。
年年中秋,年年月圆。中秋这个日子,和月饼和团圆一起,拼合成了记忆中一道深深的褶印。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说起来,中国重要的节日如新年、端午、七夕、重阳,在唐代大都传入了日本。但中秋节很特殊,尽管在唐代已有很多人在八月十五赏月玩月,但中秋节真正成为一个大节,却在五代至宋期间。所以,日本不仅宫廷节日中没有中秋,而且绝大多数日本人也不过中秋节,市面上也就没有月饼。
有一年中秋,我特别想吃上一块月饼。忽然听人说,神户的中华街有月饼可买。于是我从京都到大阪,由大阪到神户,千辛万苦总算买到了一盒月饼。那时京都大学的留学生不少。这一盒月饼东家一块,西家一块,最后只剩下一块。当我们一家人站在楼上把月饼切成几块分着吃一起看月亮时,心中涌起的乡情,我这一生都不能忘记。圆圆的放在盘子上的月饼,饼面上是朴素的万福图案。
什么是节日?汉字里面节日的“节”,思想含义很深。“节”本意取自竹节。我们生活在时间流中,从纯粹物理学意义上,每一天、每一小时长短是一样的。然而我们的生活需要对这时间之流做出切割。这切割的点就是节。节就是为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出刻度,而不同的民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但就是因为有了裹着五仁或枣泥,刻忍冬花纹或万福图案的月饼,因为有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句,有了从儿时到长大一次次亲人们欢会的记忆,它变得充满温馨,充满祥和气息,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编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顺应民心的适时之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社会整体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一个将我们投身于世界的时代,也是整个民族面对世界重新自我定位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这一在共和国日历上出现的巨大变化,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标志着生长于中国农业文明基础上古老的传统节日,被重新纳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领域,标志着中国文化发展走上重新自我认识之路。
转眼10年过去了,回头看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呢?一方面,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到节日互相问候,主流媒体和商业、旅游业都努力围绕着传统节日做文章;另一方面,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传统节日最为依托的农村一天天在萎缩。由于与城市实际生活关联度小,节日传统存在空洞化的风险。如何维系节日民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在路径上,一定要以艺术为核心。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小小一团面,被造出形状五花八门、图案千变万化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种类纷繁的美丽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喜闻乐见、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从、润物细无声的产品,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节庆活动自发、自觉、自愿参与的产品。
开贞起元,推陈出新,此其时也!